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
兰玉彬:带领农业航空飞上新高度
文·本报记者 姜 靖

    6月14日晚8:45,刚从科技部赶来的兰玉彬,来到下榻酒店的咖啡厅。

    握手,寒暄,落座后,他点了一杯绿茶。“一天都没顾上喝口水”。

    10个小时前,他还在广州办公室里给团队开会。而第二天一早,他将飞往乌鲁木齐。

    一年三分之一时间在出差,下了飞机立即回办公室工作,没有节假日……他已适应了国内的节奏,变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仅仅两年,他憔悴了很多。但也就是这两年,他带领我国农业航空飞上了新高度。

    这正是原美国农业部高级工程师,美国德州A&M大学生物和农业工程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如今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的梦想:“不仅要让中国跻身世界农业航空大舞台,还要成为引领者。”

    50页简历拿下美国“金饭碗”

    两年前,记者见到兰玉彬时,他还在位于美国德州大学城的家里,品着红酒,听着音乐,享受着美国公务员下班后的闲适时光。

    那是一栋400多平方米的两层别墅,后院是一个占地15亩的私人花园,跟别墅一条马路之隔的是一个淡水湖。拿着稳定的工资,享有不错的保险、退休金待遇,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不过如此。

    1989年出国,1993年拿到博士学位,1995年成为大学老师,1999年被聘为佐治亚大学终身教授,2005年成为美国农业部南方平原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凭借着中国人天生的吃苦耐劳劲儿,兰玉彬走出了一条近乎完美的人生轨迹。

    当时,作为世界上最早从事农业航空施药和航空遥感技术研究的科学团队骨干之一,兰玉彬率先开展了农业航空遥感和精准航空施药相结合的研究,成为美国最早开展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移动平台进行农田信息采集研究,并最先将所采集的信息用于指导航空施药的开拓者之一。

    尽管如此,能从一群白人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捧上“金饭碗”,也并非易事。不过,当他把一份长达50多页,密密麻麻写满了专著,以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近百篇论文目录递了上去后,便很快接到了录用通知。

    在美国农业部期间,他年年被评为杰出工作者。2014年,当他递交辞呈时,上司极力挽留,给了他3个月的时间考虑。直到他正式飞往广州入职的前一天,上司才对外公布他辞职的消息,并准备了盛大的欢送派对,还为他颁发了杰出服务奖和兼职研究员证书。

    “真正落地”的引进人才

    “可能原来年轻时比较顺利,反而到年长的时候,希望挑战一下自己。” 兰玉彬回忆说,与农机学者的频繁交流更是激起了他回国发展农业航空的热情。

    中国以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但每公顷土地化肥施用量却是全球平均使用量的3倍,这给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国家提出了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而先进的农业航空植保技术将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2014年中央1号文件将农业航空列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

    刚到美国农业部不久,他就开始和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国内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公司等在农业航空应用技术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他曾先后接待或接纳了国内上百名学者和学生到美国农业部和德州农工大学访问及进修。每到节假日,这些人就会聚集到他家里开派对,讨论学术和生活问题。

    从2008年起,他还每两年组织一次“精准农业航空国际研讨会”,已在美国、中国连续举办了4届,该研讨会现已成为国内农业航空领域知名的国际学术交流论坛。

    “从这些交流合作中,我切实感受到中国的农业航空发展空间大,有很多可做的事情。”他说,“中国农业航空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率少于2%,而美国已达到40%。我觉得我应该回国为中国农业航空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听似套话,兰玉彬却将其扎扎实实地兑现。2014年7月,他和爱人王十周双双辞去美国农业部的工作,全职回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工作,专门从事农业航空应用技术的研究。

    “当时就不想给自己留下退路。”他说。按照参与评选兰玉彬牵头申报“国际合作基地”和“广东省领军人才”评审专家的说法,他是“真正落地”的引进人才。

    两年作了50场农业航空报告

    拿着高额年薪和不少的科研启动金,原本想着不会太难的回国工作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光组建华南农大农业航空应用技术团队就颇费了不少周折。现如今,兰玉彬的团队融合了机械、电子、通信、力学、图像、计算机技术等不同学科的30余名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加入之前,他都会逐一进行细致交谈,力争做到因材施用。

    根据国内技术需求现状,结合国际研究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兰玉彬带领团队确定了“农业航空喷施关键技术”“农业航空遥感关键技术”等6个研究方向,他先后向科技部、农业部等部门提交了“开展农业航空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将农业航空植保研究列入‘化肥农药减施’重点专项”等建议。目前,他牵头组织国内38家相关优势单位共同申报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他还特别注重农业航空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国内多家知名的农业航空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结合应用的实际问题,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的研发,并在新疆、云南、河南、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11个省进行了无人机航空施药等联合试验示范30余次。

    “假如有1000亩地,只有800亩需要施药,另外200亩不需要施药。此时,如果不能够精准施药,既造成了农药的浪费,又破坏了环境。”为了让更多人理解并加入到农业航空事业中来,回国两年不到,他一共作了数十场农业航空学术报告,并力图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即便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人也能听得懂。为此,他还被中国科协聘请为“全国农业航空技术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他还建立一个“精准农业航空”微信群,“微信群建立没几天,业内同行纷纷加入,很快达到500人数上限。”他笑着说,“这可能是大家对于我的信任吧,同时也是业内同行看好精准农业航空这项事业。”

    让中国跻身世界农业航空大舞台

    “虽然中国农业飞机和美国的相比落后了一大截,但是中国无人机、导航、自动喷药等技术已逐步跨入国际领先水平。”兰玉彬不无自豪地说。

    “这其中,您和您带领的团队功劳不小吧?”对于这一问题,他矢口否认。“精准农业航空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某个个人或团队再强大,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作用也非常有限,但是通过大家的努力与合作,中国很快就能跻身世界农业航空大舞台。”

    为此,推动国内农业航空研究平台建设是他回国的主要工作之一。2015年1月以来,他先后组织团队申报获批广东省科技厅、教育厅两个国际农业航空技术联合实验室,并申报了国家农业航空工程中心。

    在他的推动下,2015年美国农业部和中国科技部副部长级峰会上,已正式讨论将中美农业航空合作纳入两国科技合作的旗舰(Flagship Projects)项目。他还协助南京农机所和国家农业智能装备中心等单位建立了“中美施药技术联合实验室”和“中美农业航空联合实验室”、国内首个农业航空专用风洞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并协助成立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航空分会。

    今年4月,先前对他回国工作并不看好的前美国农业部同事参观了兰玉彬团队的农业航空实验室,对兰玉彬和团队工作赞不绝口。

    “我一直有个心愿,中国不仅要跻身世界农业航空大舞台,还要成为主角、引领者。”当记者问及预计这个心愿何时能了时,他笑着说:“希望是在不久的将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