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6日 星期四
治沙两条腿,植树与治水
——写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临之际

    □ 胡利娟

    作为全球荒漠化严重的国家,我国对于荒漠化防治,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

    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不仅加快了防治步伐,还促进了沙区生态状况的好转。

    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62.3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173.1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2.12万平方公里。尤其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

    如今,在沙化地区的生态建设中,还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推广的有效经验和做法又有哪些? 6月17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此前,我们跟随国家林业局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探访风沙源治理。

    黄羊滩不再黄沙漫漫

    横穿而过的洋河,郁郁葱茏的侧柏、榆树、槐树等乡土树种,再搭配上色彩相兼的新疆胡杨、内蒙古沙柳、东北樟子松等外引品种,交相辉映,如一幅绿染的“江南水乡”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这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黄羊滩,站立其中,很难想象它曾经是风蚀严重、沙尘暴肆虐之地。

    “2000年前,这儿都是沙地,冬春季节风一吹,黄沙漫天。”饱受风沙之苦的王德忠,今年58岁,家住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河南坊村,他讲道,“伸手不见五指”,每年得有大半年的风沙天。

    作为西北风沙南侵京津冀地区主要通道的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常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仅380毫米,土壤贫瘠,全市沙化土地面积达663.9万亩,是全省防沙治沙的主战场。

    “尤其是黄羊滩,风沙泥沙成灾,是加速官厅水库淤积、京城水质与空气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宣化林场场长李澍贵介绍,截至上世纪末,黄羊滩内全部由流动沙丘、半固定和固定沙地组成,其中流动沙丘占到40%,林草盖度低,数十道荒沙壤遍布全滩,加上特定的地形地貌、立地条件和气候因素,决定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000年,黄羊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为改善和优化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治理沙化土地,国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等五省(区、市)的75个县(旗、市、区)。

    “黄羊滩获益颇多,创造了造林成活率超九成的奇迹。”李澍贵高兴地讲,北京林业大学、河北林科院等省市20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参与,使昔日的黄沙漫漫和寸草不生不复存在,呈现出一道道林带和茂密丛生的灌草,成为京西北名符其实的绿色屏障。“发展潜力大的优质李、杏等经济林,也首次落户黄羊滩。”

    十六年的时间,黄羊滩沙地披绿,旧颜换新貌,如今,再想要寻找黄沙的踪迹,却全都被成片、手腕粗的绿树占满了视野。

    “看这一大片黄沙地上,全是树草,风沙天儿不见了,被治住了。”王德忠乐呵呵道。

    清风来自植树与治水

    如此大的变化是怎么治理的?张家口市林业局局长王海东和李澍贵的回答是:因地制宜,科学治沙,两腿并重,植树治水。

    “绿色崛起是全市防沙治沙的战略目标。”王海东强调,要大力推行造林新科技应用,并利用租地、合作、社会、承包等21种造林模式,开创数量、质量双增的工程造林新局面。

    在张家口市塞北林场,只见斜坡上的一片片沙丘,一束束麦草呈方格状铺设,置于其中的沙柳等植物,正茁壮成长。

    “用麦草在沙上筑成一个个‘围脖’,是缚住流沙的好办法,然后再种耐旱植物,以遏制沙漠扩张。”王海东介绍,截至目前,塞北林场治理沙地面积20万亩,栽植各类苗木近3万株。“生态恢复最明显的就是,遏制沙漠化恶化趋势,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现在治理流域区流出的不是浊水,而是清澈的一类饮用水。”

    塞北林场草场沟护林员高旭光也觉得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原先一刮风黄沙盖天,足不出户,如今是清风送爽,空气清新。”

    据统计,2015年,全年达到或好于Ⅱ级天数为339天,其中,Ⅰ级天数达到178天,比治理前增加76天。

    而黄羊滩的变化,除了综合防治、科学治沙外,还总结出“黄羊滩”的经验,即“治沙两条腿,植树与治水。”

    李澍贵说,有水没有树,沙荒压不住,有树没有水,沙荒治不美。

    在长期的防沙治沙中,黄羊滩积极引进、应用科技手段。尤其是在树种选择上,优选易于成活的乡土树种侧柏、榆树、槐树等,相继引进的新疆胡杨、内蒙古沙柳和沙枣、东北樟子松等30多个治沙物种,来丰富本地生物资源。

    经过多年治理,张家口市每年以100万亩的速度持续推进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0.4%增加到现在的37.05%,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

    沙里自有黄金屋

    从防沙治沙到建立永久的绿色屏障,并让沙害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源,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同步增长。这是近年来张家口市一直想要破解的难题。

    位于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小七营的德尚庄园,建立在质地偏沙、砾石含量高,且由风化石灰岩和褐色沙壤土构成的特殊“三明治”上。

    但是,占地面积达3000余亩的葡萄园内,绿色枝条,迎风摇曳,显得生机勃勃。

    “虽然生态条件脆弱,却是我国葡萄和葡萄酒的极佳产地。”该庄园负责人贾季伟讲,这里昼夜温差大、雨量偏少,再加上早晚风大,葡萄病害少,有利于葡萄糖分和其他有效成分的积累。

    盯着“黄沙”要效益的,不仅是怀来,还有蔚县代王城镇张南堡村,在沙石地上大力发展林下产业,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找到新的突破口。

    该县林业局副局长李明喜称,从2014年开始,通过采取林药间作模式,在林下种植了知母、黄芪、射干等中草药共300亩。农户每年每亩收入1000元,最好时每亩甚至达到5000元。“这些药材具有适应性强、多年生,且技术容易,又可规避药材价格不稳定等优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道路两旁、灰白相间的四方大院里,张家口市万全区霍家房村的农家乐,开展的红红火火。

    “尤其是暑假期间,住房全满,都预订不上。”村民们七嘴八舌道,他们还以入股的形式,引来外资,建起集高科技农业展示、新品种农业种植、餐饮旅游采摘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园。预计,五年后其将全部建成,届时为霍家房村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

    葡萄、药材、旅游……如今,在“黄沙”上悄然兴起的这一个个富民增收特色产业,正茁壮成长。

    “治沙不能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不可持续。”王海东强调,要在防沙治沙的同时,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实现“国家要绿、农民要利”的双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