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3日 星期一
赖绍聪:从岩石中发现地球的秘密
文·本报记者 滕继濮
赖绍聪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三五人才称号。

    “西北大学有哪些好老师?”有人在知乎上发了个帖子。在学生们的跟帖里,地质系几乎无一例外地先提到了赖绍聪。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近期召开的第十四次地矿行业最高终身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赖绍聪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

    《勘探队员之歌》是他最爱的歌曲之一。背着行囊,他曾走过高山大川;手执教鞭,他在古都的校园已坚守了20年。日前,记者走进古朴的西北大学校园,走近这位国内地质学界有代表性的人物。

    20年扎根地质教育

    西北大学校园内,绿意正浓,古朴的地质系主楼讲述着这里近80年的历史。

    “为了理解理论,或者验证对岩石现象各种形态的描述,以往的岩石学课程教学,多是以观察为主。”赖绍聪告诉记者,他在教学中,一方面突出重点,精简过于繁琐的记忆性内容,另一方面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参考文献,让学生阅读后写出自己的认识。

    在实习教学中,赖绍聪则只提供基本岩石素材,然后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所提供的岩石样品进行分析,做出岩石鉴定及分析报告。“他们要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这都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赖绍聪说。

    赖绍聪与西北大学的缘分始于20多年前,1994年赖绍聪在这里的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留校任教至今。他这些年积攒了很多头衔,都与地质教育密不可分: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赖绍聪发现,我国传统地质学教育体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课程类型和内容陈旧,教法落后,因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再加上考核方式单一。”赖绍聪说,这也是我国地质学人才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

    打造西北大学顶尖专业

    如果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地学发展需求,该如何改变这一状况?

    “要转变,一种‘要我学’向‘我要学’、‘我愿学’和‘我会学’的转变。”赖绍聪说。

    赖绍聪告诉记者,他看重的是培养学生全新的地学观及创新能力。“我们系有着近80年矿物岩石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积累,我们应当以这些为基础,并密切结合当前国际地学发展趋势。”

    赖绍聪带领的是一支“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他们努力统筹矿物岩石课程群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重新梳理优化课程群基础教学核心知识,形成了基础—理论—前沿—探索“四层次”矿物岩石学课程群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学新体系。“为的就是全面体现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改变了以往‘以验证为目的’的课程教学内容。”赖绍聪说。

    也正因如此,在多年的实践中,尤其是在西部地方院校进校生源质量偏低的实际条件下,该校地质系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据了解,地质学专业成为西北大学唯一的“六星级”顶尖专业,在国家基金委3次基地评估中均被评为全国优秀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赖绍聪本人也因此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

    背起行装,攀上层层山峰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每堂课都是一次学术与激情的完美融合,知识与智慧的生动合作。”

    不要以为赖绍聪只是在教书,学生都知道他最喜欢的歌曲是《勘探队员之歌》。“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这首歌激励了一代代地质工作者,赖绍聪不但用这首歌激励学生,他本身也是这种精神的践行者。连续12年,他承担野外教学实习及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野外实习任务;4年担任秦皇岛野外实习队队长,并执笔完成了《秦皇岛野外教学实习规范》。

    “青藏高原是块神秘的领域,是孕育当代地球科学新理论的天然实验室,是打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赖绍聪多次深入无人区从事野外调查。他介绍,我国大陆与大陆构造在全球有其独特性,如果选择青藏高原为研究基地,重点解剖,就会有很多发现。赖绍聪发表过的190余篇论文中,“SCI”收录58篇,其中不少都来自于那片“圣域”。他在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祁连山、阿尔金山、柴达木蛇绿岩及区域构造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系统研究成果,而他本人也获得过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青年地质科技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

    秦岭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典型造山带之一,也是在西安“家门口”的研究宝库。赖绍聪和他的科研团队在20多年的不断探索里,以勉略蛇绿岩的精细解析为抓手,为勉略缝合带的厘定以及中央造山系新的构造演化模型提供了重要基础科学依据。

    “无论勉略缝合带抑或勉略蛇绿岩的发现和厘定,均属近年来秦岭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进展。”这些让地质门外汉的记者一头雾水。但记者获悉,上述发现使得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由过去简单的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沿商丹带碰撞的构造体制转变为华北、秦岭微板块和扬子等3个板块沿商丹带和勉略带碰撞的构造体制。

    当然,除了这些,赖绍聪在云南三江地区高黎贡带构造岩浆演化方面,在腾冲板块早白垩世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成因和构造意义方面,在扬子西缘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成因及其构造意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我国地质行业最高层次的荣誉,获奖者一生只能被授予一次。赖绍聪说自己“幸运”,但他也常说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奉献——在奉献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在奉献中享受最快乐的人生。当自己的学生能够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奉献时,那是他作为教师最幸福的时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