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0日 星期五
美报告称“基因驱动”物种释放野外为时尚早
同时列出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的潜在益处

    新华社华盛顿6月8日电 (记者林小春)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8日警告说,对“基因驱动”物种还需开展更多实验室研究及高度可控的田地试验,现在把这类物种如转基因蚊子释放野外用以应对寨卡疫情等挑战为时尚早。

    “基因驱动”是指特定基因有偏向性地遗传给下一代的一种自然现象。近年来,借助被誉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研发出人工“基因驱动”系统,并在酵母、果蝇和蚊子中证实可实现外部引入的基因多代遗传。“基因驱动”也因此成为目前生物学界的新兴热门研究领域,并促使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对这种技术的利弊进行调研。

    专家委员会当天在题为《基因驱动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报告中说,现在还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可以把“基因驱动”物种释放到野外。从不利的方面看,“基因驱动”技术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对非目标物种造成破坏或制造出新的适应力强的入侵物种。

    但报告同时强调,“基因驱动”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可能益处是“明显的”,因此应采取阶段式测试方式对这种技术逐步展开研究,首先在实验室中证明其安全性,然后再开展高度可控的田地试验。

    报告列出“基因驱动”的潜在益处包括:在公共卫生方面,可利用这种技术制造遏制登革热、疟疾和寨卡病毒传播的转基因蚊子;在农业方面,可通过它控制或修改那些破坏作物或携带作物疾病的物种;此外,这种技术还可帮助解决一些环保相关的问题。

    “‘基因驱动’有关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报告负责人之一、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詹姆斯·柯林斯在一份声明中说,“但在把利用‘基因驱动’修改的物种投放到环境中之前,我们委员会敦促谨慎行事——我们需要开展大量研究来了解释放这些物种带来的科学、监管和社会后果”。

    在开发出“基因驱动”技术之前,科学家已经尝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控制蚊虫。比如,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在巴西投放的代号为OX513A的转基因雄性蚊子,可导致与其交配雌蚊产下的幼虫早亡,从而达到减少携带登革热和寨卡病毒伊蚊数量的目的。但这种技术使用的基因只能传一代,高度可控,因而不能被称为“基因驱动”技术,“基因驱动”技术使用的基因可多代遗传。

    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是一家非营利机构,按照美国国会的要求于1863年成立,在科学、技术与医学领域为美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