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6日 星期一
李向阳:在岩石裂缝中找油
本报记者 付丽丽

    ■科星灿烂 

    “在国外20多年,我就干了一件事,把冷门做成了热门。”李向阳说。

    头发灰白,金边眼镜,说起话来眼睛会眯起一条缝……在与中国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李向阳的交谈中,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的平和、质朴。

    各向异性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就是李向阳口中的那“一件事”,这个有点拗口的专业名词,在石油行业则是“威名赫赫”,也正是它,让54岁的李向阳从一头乌发变成现在的灰白头发。

    “最初油气藏勘探主要是用地震纵波,后来好找的油气田基本都找到了,油气层越来越复杂,就开始利用地震多波和地震各向异性——即地震波以不同的速度向各个方向传播的特性,到岩石裂缝中找油。”李向阳解释说,“由此,我们的研究也从支流到主流,许多想法被石油公司采用,变成了现实。”

    1988年,李向阳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跟随导师进行多波地震勘探研究。毕业后,一直在英国地质调查局爱丁堡各向异性研究室(EAP)工作,曾获得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青年科学家潜力奖、特殊贡献奖,可谓功成名就。

    上世纪90年代初,李向阳开始经常回国讲学,并与国内石油行业开展合作。2008年6月,在一次奖励大会上,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其颁奖时说:“你这么年轻,还可以为国家做更多事情。”

    “那年我45岁,我说我是准备回来啊。”李向阳说,“当时正值国内提出大力开发低渗透等致密性油气藏,觉得回来发展空间更大,而且也想在国内通过攻关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做出具体的产品。”这样,在2008年,李向阳回来了。

    回国之后,为能够全身心投入“多波地震勘探及裂缝检测配套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攻克我国油气勘探面临的难题,使我国的裂缝预测技术和多波地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实现成果集成、转化,他陆续辞去爱丁堡大学多波地震学教授等工作,仅保留了英国地质调查局高级调研员的职务,以保持与国际的联系。

    “每年都要在中国和英国之间往返6到8次,最忙的时候,桌子上的座机和手机同时响起。常常是人上午还在涿州,下午就到了兰州,第二天又回了北京。”李向阳说。妻子甚至有时会抱怨说:“还不如呆在爱丁堡,还能天天陪家人吃饭,现在在家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

    心血总算没有白费,作为多波领域公认的领军专家,凭借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2011年,李向阳即带领团队先后发布了地震综合裂缝预测软件GeoFrac 1.0和多波地震资料处理软件GeoEast—Multicomponent 1.0两项研发成果。

    李向阳解释说,GeoFrac软件系统就是通过分析处理地质测井与地震资料,弄清楚地层中存在的裂缝,以识别和预测裂缝型油气藏。这些年,与裂缝有关的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等复杂油气藏开发已成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依赖渠道。在我国塔里木、四川,以碳酸盐岩为代表的裂缝型油气藏,埋藏深、地表复杂,又经历过多样改造,弄清楚裂缝成为油气高产稳产的主控因素之一。

    “多波技术更多地用于裂缝检测、岩性及流体识别,比如老油田的开发挖潜,要解决油水分辨、岩性预测等问题,需要用多波。相对来说,纵波比较稳定,做成像、构造是比较好的,横波对岩石的感应度和灵敏度比较高,二者结合起来能很好解决这些复杂问题。”李向阳说。

    目前,该系统成功用于国内青海柴达木三湖、塔里木轮古等9个探区和国外7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国际上功能最完备的商业化多波处理软件,吸引了同行的广泛关注,有力推动了中国石油海外勘探业务的发展。

    “以前,都是我们跟着国外企业跑,现在是他们在看我们。”说到这儿,李向阳欣慰地笑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