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正值农业生产的关键期,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的干旱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是制约植物生存和生长的重要主导因子之一。我国干旱区面积已达约2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约29.2%。”乌云塔娜说,仁用杏、长柄扁桃是以种仁作为主要用途的生态经济型树种,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是未来区域发展和生态恢复的重要“先驱树种”之一。
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经过20余年的长期努力,在国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仁用杏和巴旦杏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课题支持下,该中心首席专家乌云塔娜教授率领仁用核果创新团队,针对仁用杏、长柄扁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量低、抗性差、良种短缺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了仁用杏、长柄扁桃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我们还研发出了仁用杏系列纯天然绿色功能产品,以及仁用杏功能性食品与饮料、长柄扁桃高档配方食用油、长柄扁桃植物蛋白饮料、长柄扁桃颈椎枕等,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及其综合效益,为仁用杏和长柄扁桃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乌云塔娜说。
乌云塔娜带领的创新团队建立了国内外最大的仁用杏和长柄扁桃异地保存种质资源库。研究人员已收集保存了仁用杏、长柄扁桃种质资源2300余份,建成国内外最大的仁用杏、长柄扁桃异地保存种质资源库;建立了完善的表型性状、经济性状、品质和分子标记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筛选出了经济性状突出、花果期抗倒春寒能力强、树体抗冻性突出、具有特殊性状的种质资源,并构建了由300余份种质组成的核心种质库。
“研究人员以高产、优质、抗(避)寒、自交亲和为育种目标,采用实生选择、杂交育种、无性系选育、诱变育种等方法,选育出仁用杏和长柄扁桃优良无性系和家系200余个、仁用杏良种6个,单产比主栽品种提高30%—40%。长柄扁桃优良无性系每亩产仁量达70-80kg,产油30—40kg,植物蛋白15—20kg,苦杏仁苷1—2kg,综合效益每亩可达6000—8000元。” 乌云塔娜说。
该团队首次建立了由300余份种质组成的高产、高油、高蛋白、高苦杏仁苷、高出仁率、大仁、薄壳、以抗(避)倒春寒为目标性状的育种群体,建立了仁用杏和长柄扁桃杂交育种圃200余亩,在西北、华北、东北仁用杏适宜种植区建立了仁用杏、长柄扁桃无性系测定林600余亩。
除此以外,该团队还建立了叶片无损营养诊断方法及其精准施肥技术、抗(避)倒春寒栽培集成技术等仁用杏标准化集约化高效栽培模式;研发了仁用杏推迟开花技术,可推迟仁用杏花期7—15天,有效避开了倒春寒;研发了仁用杏抗冻剂,有效降低了花果期倒春寒的危害;研发了仁用杏采果后“灌水-施肥”技术,有效提高了树体抗冻性;利用该规模化栽培体系营建的示范林杏仁产量突破了90公斤,收入达4000—6000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