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6月,国内首支政府全额出资的基金——成都高新区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将满4周岁,他们交出的“答卷”是:所扶持的42家创新创业企业中,30%收入利润实现翻番,15%在“新三板”挂牌,平均市值增长5倍以上;其基金管理方成都高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被评为2015年中国本土创业投资机构50强,也是西部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创投机构。
因为政府全额出资,该基金被称为“红色天使”,其运营情况也备受关注。在这4年中,他们如何做到兼顾风险与效率,既为区域发展“提供养分”又为创新创业“发跑助力”?
2011年前后,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热潮持续升温,并催生出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在成都高新区落地。但国内科技金融领域,民营天使投资“蹒跚起步”,游弋在成都创业圈的IDG、红杉资本等“业界大腕”对本土初创企业难以周全覆盖;而政府部门主要在贷款贴息、成本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尚未“真金白银”地直接支持创业发展。
为此,成都高新区提出,设立一支政府主导的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并全权委托成都高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式进行管理运营。2012年6月,首期规模8000万元的“红色天使”基金应运而生。
“由政府财政安排资金组建基金容易,但在国有资产的特殊背景下,基金具体如何科学管理、又怎样有效发挥作用,在当时来说面临挑战。”全程参与“红色天使”基金组建的成都高投创投总经理段兴国告诉记者,在构建基金运营模式的过程中,成都高投创投首先摒弃了企业“报项目”、专家评审、结项评估的“传统”项目式管理,“一是它周期长,不符合初创企业紧迫发展需求;二是它不够市场化,难以高效精准地为创新创业服务。”
几番酝酿,《成都高新区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于2012年6月正式出台,并在2014年进一步细化完善,力图既体现“国家队”特点,又遵循“市场化”原则。
4章14条的《办法》规定,对规模小、资产轻,无法严格开展资产评估的初创企业,允许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协商定价,提高“红色天使”基金的投资风险容忍度。投资流程方面,《办法》在项目孵化筛选、投资立项、投资决策、投资管理等均细化步骤和要求,如:开展尽职调查、组建多方参与投资决策委员会等。而对国有投资机构普遍面临的“退出难”问题,《办法》则设计出国有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和资本市场退出(即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两种方式,前者按国有股权管理规定依法走“招拍挂”程序,后者则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按市场化原则进行。此外,“红色天使”基金每年定期向政府部门汇报运营情况,接受监督管理。
一些创新创业企业在向民营资本寻求帮助无望之时,得到了“红色天使”基金的扶持。必控科技是成都高新区一家专门从事军工行业的滤波器、滤波组件和电磁兼容预测试系统等电磁兼容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2012年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等方面出现资金不足,仅数月后“红色天使”基金给予必控科技200万元的资金支持。到了2014年1月,该企业已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企业市值较挂牌前增长近700%。
而在“红色天使”基金支持的42家创新创业企业中,有12家企业在“红色天使”基金投资以后,获得了来自联想、京东、德同基金、国辰资本等行业巨头和投资机构的后续融资,融资金额超过2.5亿元,实现国有资本10倍放大。同时,基金共支持14家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占已投资企业总数的34%。成都特普科技是一家由黄永博士创办的生物农药研发企业,2015年“红色天使”基金作为领投方,给予特普科技20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带动其他投资机构跟进投资3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加速产品研发生产,做大市场规模。
而段兴国对此评价认为,“创业投资高度活跃,创业者必然‘寻味而来’。”
2015年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成都高新区对“红色天使”基金增资扩容,基金总规模达到1亿元。(科技日报成都5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