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30日 星期一
将创新驱动发展做扎实
——访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

    □ 本报记者  冯国梧

    天津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GDP仍保持年均12.4%的增速。从统计数据看:这一增速主要得益于科技小巨人的崛起,得益于天津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天津是如何做到的?又将如何将这一工作做深做实?全国创新大会前夕记者走访了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

    记者:从2010年起,天津就将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抓,几年来一环扣一环,不断深入,如今已经看到了明显成效。您能否谈一谈是如何考虑的吗?

    黄兴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天津也在努力探索具有天津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突出的做法就是,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天津市委、市政府是2010年开始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当时,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经济增长压力很大,天津经济总量只有9000亿元,民营经济比较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活力不强,旧动能增长乏力,正面临经济转型的“拐点”。天津发展靠什么呢?经过深思熟虑,我们瞄准中小企业这一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创新群体,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成科技小巨人,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招,加快推动经济步入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几年来,天津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抓手,先后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小巨人升级版等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政策聚焦、工作聚力、筑巢聚才、改革聚能”,把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激发出来,分散的科技资源组织起来,急需的人才引进过来,闲置的科技要素挖掘出来,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推动科技、产业、管理和金融、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协同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发展局面,创新工作呈现重点突破、体制优化、活力提升的好态势,为天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外界都说,几年来天津在创新驱动发展这条道路上,抓住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松手,工作做得又深又实,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吗?

    黄兴国:几年来,我们将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抓手,坚定不移地抓,用心用力地抓。实践证明,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天津一大批科技小巨人快速崛起,让天津的经济增速换了一挡、经济转型升了一级、动力转换快了一拍。具体到怎样将这一工作做深做实,概括起来可以说,一是政策聚焦;二是工作聚力;三是筑巢聚才;四是改革聚能。

    政策聚焦。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必须要政策先行。我们先后出台了“若干意见”、“五年成长计划”、“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十条政策”和一系列配套措施,在财政、金融、工商、人才等方面,实施政策聚焦。同时,各地区、各部门也制定了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全市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体系。几年来,通过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引导各类银行建立专营机构346个,聚集70多家投资和担保机构,建成22个区县科技金融对接平台,引导建设一批种子、创业、投资、成果转化基金,全市47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近2300亿元,其中信用贷款余额近450亿元,是2012年的4倍,初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工作聚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作保障。我们这几年在机制建设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在全市形成了工作合力。在组织领导机制上,建立了全市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县、各功能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专家认定机构。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主动靠前,提供优质服务。在考核奖励机制上,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范围。在干部帮扶机制上,市委组织部组织1350名处级以上干部开展企业对口帮扶。我们把培育聚集企业领军人才作为第一要务,实施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培育584名新型企业家,组织“科技专机”、“科技专列”带领企业家赴深圳、杭州等地考察学习,开展海内外企业家高级研修班、企业家大讲堂等活动。

    筑巢聚才。习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们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建设,自创区呈现核心区引领带动、分园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加快各类园区和楼宇经济发展,建成一批孵化转化产业化载体。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领军企业重大创新项目288项,累计建成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96个,引进聚集高端人才、创业团队。实施“人才绿卡”制度,优化、简化人才引进程序,在人才居留、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22项优惠政策,将51个办理事项整合成15个,56个审批环节精简到19个,审核要件从84件压缩到44件,实现人才服务一点采集、多点共享、全程管理、快速办理,为高端人才引进提供高效便捷的“保姆式”个性化服务,使外来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改革聚能。我们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赋予大学、科研院所成果处置权,将80%左右的转化收益划归科技人员,每年全市科技型企业承接转化科技成果达到1万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目前,天津已经实施了“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份清单管边界”、“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张绿卡管引才”等“十个一”的简政放权改革,企业“一照一码一章一票”一天办结。率先开展了科技研发资金安排方式和科研资源管理机制的改革,建立了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的综合生态创新体系,营造了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