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7日 星期五
果品产业:如何成就一条“甜蜜的产业链”?
本报记者 张 晔

    山西红枣滞销,无人采收只能喂羊;辽宁苹果难卖,次果用来喂鸡喂猪;江苏东台西瓜因“膨大剂”事件滞销;泰州银杏产业陷入困境,白果价格大跌……近年来,时有果品滞销事件引发媒体报道。

    “几乎‘全行业’滞销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果品产能过剩、深加工能力欠缺、农产品品牌意识差等深层次问题。”5月24日,在连云港果品产业培训研讨会上,江苏长江果品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志石深有感触地说,我国的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水果人人爱吃,但是好吃的水果背后是否成就了一条“甜蜜的产业链”了呢?

    数据显示,“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已成为我国果品产业真实写照:我国果品总收获面积、总产量以及多种水果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并非是果品贸易强国。2013年我国果品贸易量只占全球的7.4%。有行业分析师指出:果品产业是我国种植业中的第三大产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种植结构单一增加了市场风险。

    以梨为例,一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鲜食品种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95%以上;二是品种成熟期结构搭配不合理,晚熟品种约占1/3;三是品种单一,砀山酥梨、鸭梨、雪花、金花四大品种,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2/3。而种植结构单一又引发两方面的风险:一是水果成熟期过于集中,极易造成产量过剩,导致市场销售压力大,果农叫苦连天,政府疲于应对;二是放大了加工能力滞后的矛盾。

    “果品商品化处理是水果采收后的再加工增值过程,包括挑选、分级、清洗、打蜡、催熟、包装等环节。”长江果品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沈强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营养成分,延长贮藏寿命,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虽有较大改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果品加工业产值是种植产值的300%,而我国只有80%;发达国家的果品加工率达90%左右,而我国仅有20%—30%。

    “流通环节决定应该种植什么品种,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应该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种植,而且消费者应对果品生产全程拥有知情权。”陈志石认为,目前我国采后果品产业化程度较低,正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紧抓市场需求倒逼产业提升

    “我们开发了一种神奇的测试糖,共有15种口味即15颗糖,分酸度3档、甜度5档,只要消费者含一下,就能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风味。”沈强说,如此一来,消费者在购买果品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的口味来购买。

    过去,果品生产追求的是最高甜度和最低酸度的风味。而据研究院调查发现,消费者喜爱的不一定是高甜度、低酸度的口味。

    “所以,促进果品产业的提升要从市场的角度来启动,标准化是主要方向。”沈强说,“同时,我们正在研究果品追溯系统,该系统可追溯出果品详细的生产数据,并按照酸、脆、甜、香不同的参数标准进行品质归档。”

    在种植领域,长江果品产业研究院选择宁镇扬丘陵山区和黄河故道地区作为突破。黄河故道在江苏境内有300多公里,目前为止沿故道两侧的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此次与连云港果品产业的培训对接,就是围绕品种、技术、储藏、保鲜、加工、流通、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完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大果品产业科技推广力度。下一步,研究院将推出“黄河故道果篮子”工程,推行“果篮子”认证创牌,增添储存设施,拉长产业链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