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7日 星期五
当“望闻问切”遇到“疑难杂症”
——看“精修大拿”顾健如何诠释工匠精神
通讯员 许兴梓 本报记者 过国忠

    从对维修设备一窍不通的工具钳工,成长为带领团队勇攀高峰的精修大拿;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工人,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

    作为一汽解放无锡柴油机厂机工车间的精修钳工,入厂23年来,顾健始终把精益刻在骨子里,把责任融入血液中,一次次打破进口设备自主维修的技术壁垒,用行动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先后获得过无锡市金牌工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一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等荣誉,日前,又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精益求精,挑战个人研磨纪录

    作为一名精修大拿,顾健对待设备故障犹如医者治病,自有一套“望闻问切”的方法,一旦遇到“疑难杂症”,他总会想方设法找到根治的途径。

    近年来,随着锡柴一批进口数控加工中心电主轴陆续达到使用寿命年限,其更换保养工作成了摆在维修工人眼前的一大难题——买一根新的电主轴需要100多万,即使委外维修也要20多万,而且维修后的电主轴质保期只有3个月。

    巨额的委外维修费用和委外维修周期的不确定性,不但不利于节约成本,还会对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为解决这个难题,顾健主动承担了自主维修电主轴的重任。

    这让许多人替他捏了一把汗,要知道:电主轴的维修可不是一般人能拿下来的,它的技术难点在于轴承中间的隔圈上。隔圈的平面精度和平行精度都要达到2微米,可是在此之前工厂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最高的也就4微米。2微米只有一根头发丝的35分之一,顾健以前研磨所达到的最高精度也就5微米,已经是国内顶尖水平了。现在,要把精度再提高一倍以上,在大家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开弓没有回头箭,顾健立刻召集创新工作室成员投入实验。接下来的一周,顾健经历了多次尝试和失败的打击,也在挫折中逐步总结出一套研磨经验。凭借多年操作练就的扎实技艺和超凡手感,终于实现了2微米的精度,这不仅刷新了他的个人纪录,更填补了锡柴电主轴自主维修的技术空白。

    正当大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顾健又将改善的目光聚焦在电主轴后端的滚珠轴承上。原来他发现,每次维修时,后端钢珠轴承经常发生烧毁损坏,而前端的陶瓷轴承往往完好无损,如果把后端的轴承材料也换成耐磨耐高温的陶瓷,那样是不是就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了呢?有了这个想法以后,顾健立刻着手验证,经过详细的资料收集和型号匹配,陶瓷轴承方案顺利完成,极大缩短了维修周期。

    倾囊相授,工匠技艺“开枝散叶”

    作为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头戴技能大师的光环,顾健深知自己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为工厂培养更多高精尖设备维修人才。利用工作室平台,他经常对员工进行知识技能培训,每次掌握了什么新的技术和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让很多人受益匪浅。

    “顾健经常知无不言地向我们传授他的独门秘笈,一些看似没有必要注意的细节,却成了我们在技能比赛中摘金夺银的关键。”车间工装工段的工段长孙坚说。

    在参加技能比赛时,经常要做镶配件,一般大家都是用锉刀挫磨倒边,但是顾健却教他们使用小刮刀轻轻修磨,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减小倒角,做出来的镶配件也更加精细。同时,他提醒选手在加工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保持表面纹路的统一,使镶配件拼接后更加美观。技能比赛中,往往是这些细节在难分仲伯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得益于顾健传授的宝贵经验,孙坚也在2015年解放公司技能大赛中获得了工具钳工组第一名。

    在设备精修时,顾健经常要求员工以高于图纸精度的标准进行作业,无形中让大家树立起精益求精的意识。在修磨零件时顾健很少戴手套,反而喜欢用手指擦拭灰尘,用皮肤感知修磨精度,日积月累手上的茧子换来了超凡的手感。在这些习惯和意识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一些员工也能自主研磨电主轴隔圈这类精度要求极高的零件了。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顾健在向员工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递了他关注细节、追求卓越的精神态度。正因为埋下了这颗匠心的“种子”,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脱颖而出,锡柴高精尖设备维修骨干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