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何许人也?诗人?作家?思想家?……都对。拉开了时间的距离,人们越来越发现莎翁的价值,给他追加上各类冠冕。但他在世的那个年头,人们可不一定这么看。他是写过一本十四行集和两首长诗,但他几乎不认识当时作为一个诗人应该熟悉的拉丁文和希腊文,说他是半文盲也不过分。大学才子罗伯特·格林骂他是“一个暴发户式的乌鸦……以为他可以像你们一样写出流淌的诗句;他是一个十足的三脚猫,虽然自命不凡,其实不过是乡下货色的噱头和轰动场面”——这当然是出于妒忌,然而,也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文坛一些人对他的看法。
其实,莎士比亚生前主要是混娱乐圈的,放在今天,就是好莱坞的二流演员、一流编剧、大牌导演、著名影视公司合伙人。莎翁是票房榜上的龙头,赚个盆满钵满。都说莎翁的成功,要归功于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业的空前发展,这个不假,否则一个斯特拉特福来的屌丝青年怎能够误打误撞,成就大业?莎翁的影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杰出作家可以比拟的,作家的影响怎么能够和明星比?莎翁是娱乐界的一个奇迹:一个占据头版四百年,并且还要占据下去的男明星。
作为明星,莎翁可不是靠脸蛋吃饭的,他是靠作品行走江湖。他的作品,就是那一台又一台的好戏!他的那些剧本,首先是舞台脚本,其次才是文学作品。他写的时候,压根就是为了表演、为了台下三教九流的观众!我们要是把这些作品当死的文本读,就把它们读死了。它们是活色生香的,浪漫的抒情、紧张的打斗、无聊的戏谑、热闹的游乐、恐怖的鬼魂……它们是逼真的——不,它们就是真的!很多杰出作家的作品都被改编并搬上屏幕,但多是长篇小说,改编必然会丧失原著的部分艺术韵味,试问《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怎么可能在两个小时里面表现出来呢?小说和电影,不是一类艺术。但作为剧作家,莎翁有天然的优势,他的戏剧可以原封不动地从舞台搬到屏幕上,这种便利带来的传播效果,是别的作家不能想象的。
即便单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说,莎翁作品也是魅力无穷。他的作品尤其证明两条看来几乎是天经地义的艺术创作规律是多么不靠谱:第一条,艺术要有原创性;第二条,艺术要表现艺术家的个性。试看莎翁的戏剧,要么取材于历史,要么改编自古罗马戏剧,要么直接抄袭时人的戏剧,要么是翻版的意大利故事,哪有“原创”的成分?再说艺术个性。莎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豪放俊逸”还是“沉郁顿挫”?作为剧作家,莎翁根本不在戏剧里表现自己的个性,而是创造各具个性的角色。朱丽叶的天真,哈姆雷特的忧郁,麦克白的贪婪,李尔王的昏聩……一个人物就是一个个性,千人千面,甚至一人千面。莎翁的伟大,就在于他隐去了个性而表现了人性——那种广阔无边的人生经验和丰富灿烂的人性面貌。
1623年,莎士比亚去世7年后,他的同代人本·琼森在为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集的题词中写道:
你是不需要陵墓的一个纪念碑,
你还是活着的,只要你的书还在
……
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历史证明,本·琼森不是在吹捧,而是预言了一个事实。莎翁的作品将与三光而同光,历万世而长存。
今年莎翁去世4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他。我会想起那个初到伦敦的乡下青年,当他在老乡的介绍下,在剧院谋得了一个替观众看马的杂活时,他可知道,他是走对了地方?他可知道,有一天,全世界都是他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