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2日 星期四
王阳:用“心”雕琢航天精品
本报记者 付毅飞

    刺耳的金属撞击声,猛然将车间灌满,挤压着人们的耳膜,一件报废零件被狠狠砸在地上。

    一位车工师傅指着地上的零件,瞪着徒弟喝道:“这么简单的活儿,你怎么能干废了?”

    师傅叫戚建国,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大家公认“就知道干活”的劳模。

    徒弟叫王阳,是戚建国的“关门弟子”。他垂首站立,不知所措。

    这次教训让王阳印象深刻。后来,他创造了连续21年无废品的惊人纪录。诀窍只有两个字——“用心”。

    1985年,不满20岁的王阳从部队复员。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想找个“好一点”的工作。在父亲的建议下,他进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111厂,成为一名车工。

    刚入行的王阳是个“白丁”,不了解设备、看不懂图纸。但看到戚建国加工产品,一刀一刀的,把普普通通的铁疙瘩变得像艺术品一样,既光滑又精巧,他觉得很神奇,着了迷。

    他挨过骂、经历过懵懂无知,王阳沉下心来,刻苦钻研,用了10年时间,做出了让自己满意的“艺术品”。

    1997年,111厂承担了神舟飞船十大关键件之一——连接分离机构的研制和生产任务,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之一,王阳负责连接分离机构关键件的试制加工。

    没有资料可以参考,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国内连生产此类产品的先例都没有。王阳和工友们在机床边连轴转了两个多月,反复摸索验证,终于完成了加工任务。从“神一”到“神十”,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交会对接,王阳交付的产品合格率100%。

    “用心”,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每次接到任务,王阳总会拿着工料反复观察,认真思考,“眼到、手到、心到”才能开工。他有个习惯,常把加工完的剩料攒起来。在管理严苛的军工企业,此举有些违规,但厂里对他“网开一面”。他把这些废料放在工作室,每当遇到棘手任务,就先用它们试制一次练练手,有十足把握了再正式动工。

    慢慢地,王阳也成为像师傅一样的“大师”,连续获得省、市及集团公司大奖。2011年,厂里给他压了担子,让他担任值班工长,主要负责安排生产任务。

    谁料,离开生产一线的王阳很快陷入“人生低谷”,任务排来排去都不满意,最后往往还是亲自动手。干了一年多,他浑身不得劲,情绪低落。领导发现,他还是适合当“尖刀班长”。

    回到生产一线的王阳如鱼得水。2012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近10年,他完成工时58512小时,相当于普通人干20年。

    如今,王阳已在三尺车床前坚守了31年。除了神舟飞船连接分离机构,他还完成了探月工程关键装置、两种大型运载火箭及一系列重点装备发动机部件等研制批产任务。多年来,他攻克了26项生产难题,实现29项技术革新,33项技术成果纳入工艺规范,获得3项国家专利,创价值近百万元。

    面对媒体,王阳已然“久经考验”,回答问题有条有理,但话也不多。该说的说完,他就坐在那,目光低垂,抿着嘴唇,黝黑的脸上刻着深深的法令纹。工友揭他的短:“第一次当上劳模时,念稿练了多长时间你记得不?”他憨厚地一笑。

    对于当初找“好工作”的心愿,王阳是满足的。虽然辛苦,但这项工作给他带来了体面的收入、众多荣誉,以及强烈的自豪感。每当电视上看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任务报道,他都会骄傲地对家人说:“这里面有我做的零件。”虽然由于任务特殊,很多时候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产品是什么、用在哪,但他知道,自己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了力量,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科技日报北京5月1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