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莹
许多人希望能拥有一个像电影《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那样的私人健康管家;前段时间围棋人机大战让人工智能AlphaGo走进了大众视野;近日,中科大“女神”机器人“佳佳”又成了另类“网红”……这些都让人们开始期待,机器人何时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份子。
2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正式发布,为未来五年机器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机器人产业站在“新风口”
“只要是社会生活需要的领域,就会有相应的机器人出现。在科学考察、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领域,服务机器人已研制出来并实现应用”。在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描绘了下一个五年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蓝图。
规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要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要完成30个以上典型领域机器人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并形成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实现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这为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广阔的市场基础,也使机器人产业迎来“风口”。
辛国斌指出,“十三五”是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有望超过300亿
辛国斌说:“当前受相关政策的扶持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数据显示,近五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超过17%,2014年销量达到22.9万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包括外资品牌),同比增长21.7%。“按照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自主品牌保持了比外资品牌更快的增长速度。”辛国斌说。
“从规划可以看出,未来五年,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并重”,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秘书长宋晓刚说,“中国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在大幅增长,包括养老、助老、助残,救灾、抢险、勘探、教育、娱乐、智能居家等方面。”
辛国斌表示,到2020年,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有望超过300亿元。届时,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将率先取得突破。
补上技术受制于人的“短板”
“中国机器人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表现主要包括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重复建设隐患显现,小、散、弱等问题存在,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体系需健全等。”辛国斌坦言。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沈阳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介绍,我国机器人产业在高速成长的同时,核心部件空心化、应用低端化、主流市场边缘化“三化”风险引起了行业的高度重视。
曲道奎表示,“机器人的内涵过去是比较复杂的、高精度的机器人设备,而现在包含了软件、智能、传感、大数据、网络、云等,机器人成为一个整体。”他认为,规划的发布让“机器人处在一个大的转折点上”,机器人“正在由机器向人”转变,拥有“人的形状、人的智慧、人的灵巧性、灵活性”。我们现处在由传统机器人向新一代机器人发展的时期,既要补上传统机器人的短板,还要面临新的机器人的挑战。“要发展我们自己的各种标准,包括各种认定的检验平台,使中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在未来五年取得突破。”他说。
规划提出,未来5年,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水平要显著提升。工业机器人速度、载荷、精度、自重比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医疗健康、家庭服务、反恐防暴、救灾救援、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取得突破,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同时,关键零部件要取得重大突破。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中实现批量应用,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辛国斌表示,相信在“政、产、学、研、融、用”各界的通力合作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可以抓住机遇,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新的突破。到那时,或许“大白”从电影荧幕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科技日报北京4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