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军事
近日,美国防长卡特表示在韩部署萨德导弹系统“是必须做的事”,而且是美国和韩国之间的事。此举招致中国和俄罗斯的强烈反对。那么,“萨德”系统为何能引起大国如此激烈的较量呢?
2012年3月7日,首个完整装备的“萨德”系统连建成。这标志着美国陆军已具备对最大射程为3500千米的中程弹道导弹的实战拦截能力。
与“爱国者”PAC-3动能拦截弹相比,“萨德”拦截弹除同样具有尺寸小、重量轻、便于机动部署等特点外,还有一些PAC-3拦截弹所不具备的突出特点。
第一,能够保护更大的区域。“萨德”拦截弹的最大拦截距离200千米,拦截高度40-150千米,可以保护直径为200千米的广大区域,是一种真正的区域防御武器,而PAC-3拦截弹只能算作一种点防御武器。第二,能实施多次拦截。该拦截弹由于拦截距离远和作战高度高,因此有更多的交战时间,可以采取“射击-观测-再射击”的战术模式:先发射一枚拦截弹拦截来袭目标;如果拦截失败,可以再发射一枚拦截弹进行再次拦截;如果再次拦截失败,还可以把目标交给PAC-3拦截弹进行第3次拦截。
根据任务需要,“萨德”系统的AN/TPY-2雷达有前沿部署和末段部署两种部署模式。在前沿部署模式下,该雷达是美军弹道导弹防御体系陆基中段反导的重要一环,“萨德”系统连的雷达处于这种模式下时,则无法使该系统始终保持待命状态;在末段部署模式下,该雷达是“萨德”系统连的火控雷达,能使系统始终保持待命状态,美国辩称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不会对部署地域以外的他国构成威胁。但这种辩解其实是不值一驳的,首先,该雷达能够在这两种模式之间切换,模式切换耗时不超过8小时;其次,如果实在需要,美军可以选择多部署一部雷达,一部处于前沿部署模式,另一部处于末段部署模式。
关于该雷达处于前沿部署模式时的探测距离,美国一直保密。我国学术界则有2000、1500、1200、600、500千米等多种说法。有专家采用雷达探测距离的常用公式,根据美国反导专家使用的参数值,并对目标雷达散射截面这一变量的取值进行细化,得出两组数值:当目标雷达散射截面假定为0.1、0.5、0.01平方米时,该雷达的探测距离分别是1540、1300、870千米,甄别不同目标的有效距离分别是1026、870、580千米。这些数值可以确定两点:首先,如果美军最终在韩国部署该雷达,将大幅提高对中国战略导弹的探测能力,特别是渤海和黄海的潜射导弹试验;第二,鉴于该雷达有效识别不同目标的距离大大低于其探测距离,将其部署地点从日本向韩国进一步推进,对美国的全球反导体系建设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美国一直在欧亚大陆两端通过串联各盟国的防空力量、部署其自身的反导系统,一步步构建全球反导体系,AN/TPY-2雷达是该体系的重要一环。如果将该雷达部署到韩国,将有利于美国在平时积累中国弹道导弹的特征数据,并在危机或战时提高反导能力,从而改变中美目前的战略力量态势,削弱中国对美国的核威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