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8日 星期一
“清华简”新成果揭示郑国早期历史

    科技日报讯 (记者林莉君)4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在京发布第六辑研究报告。报告收入5篇文献,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郑、齐、秦、楚诸国史事。皆为前所未见的篇章,揭示了郑国开国时期的真实面貌,为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表示,第六辑整理报告5篇文献中有3篇是关于郑国史事的,即《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和《子产》。其中,《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逝世后,夫人武姜对继任的庄公——也就是《春秋》开篇“郑伯克段于鄢”的那位郑伯,进行的规诫。《郑文公问太伯》则明确记载郑国于第一代国君郑桓公时就已经开始东迁启疆进程。这两篇文献对郑国初期的三代国君即桓公、武公、庄公多有涉及,讲述了春秋之前、两周之际的郑国史事,由于记载这一时期的史籍多有错误,这两篇文献史料价值特别重要。

    另有一篇《管仲》,采取齐桓公与管仲问答的形式,讲述治国道理。还有一篇《子仪》,讲述秦晋殽之战后,秦穆公为谋求和楚国联盟,以隆重礼仪将长期囚禁在秦国的楚国重臣子仪送回的种种情节。

    据介绍,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2500枚。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