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上海4月12日电 (记者王春 陈瑜)12日,在历经158天冰雪风浪的洗礼和考验后,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各项预定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的母港。
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为科考英雄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仪式,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工作人员、家属以及来自各界的欢迎群众丝毫没有受到下雨天气的影响,现场热闹非凡。此外,通往基地的唯一通道也已经修好,并被命名为“雪龙路”。
我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于2015年11月7日从上海起航,经停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后,逆时针环南极大陆航行,经威德尔海南大洋考察测区—长城站—智利蓬塔—美国麦克默多站—澳大利亚凯西站,再次返回中山站,经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回国,历时158天,总航程约3万海里。航空方面,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于2015年11月22日从智利蓬塔进入南极后,于今年2月3日离开中山站。内陆考察方面,昆仑站队和格罗夫山队依托11辆大型雪地车和40余辆雪橇组成的内陆冰盖车队,于2015年12月15日从中山站启程,分别到达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地区,在完成各自考察作业任务后,经泰山站会师后,于2月7日返回中山站。
据了解,我国第32次南极考察活动共完成45项科学考察项目和30项后勤保障与建设项目,成果累累,使我国在国际南极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试飞南极标志着我国迈入南极考察航空时代;“雪龙”船采用逆时针航线再次环南极航行,创造出我国船舶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纪录,回程在西风带赫德岛安全避风,我国极地航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南大洋调查迎来历次考察中受冰影响最小、专业配合度最高、作业范围最大、测线最长、内容最系统、样品和数据质量较高的一次作业,取得许多新的发现,一批重要进展成为开展南大洋综合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和科学前沿研究的关键;内陆队再次成功登顶冰盖之巅,昆仑站主体建筑正式入住使用,全部设备稳定运行;极地考察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和应用示范快速发展,国产装备竞相亮相南极,极端环境支撑保障技术创新快速发展,成效凸显。
目前,第32次南极考察队中的33名越冬队员仍然坚守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们将开展气象、生态、极光等项目的科学观测研究及后勤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