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4日 星期一
慎终追远,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 清明节新丧葬风俗扫描
新华社记者 潘德鑫 王新明 李 放

    清明节至。千百年来,放一挂鞭炮,哭一曲悲歌,烧一沓纸钱……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追思先人。

    时代变迁,如今,一棵树、一坛花、一面墙、一片海,甚至是一张虚拟的“网”……越来越多的人按新风俗祭奠逝者。

    岁月之河中,不变的是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变化的是“思时之敬”的祭奠方式。

    让我们在缅怀中珍重生者,在追思中感悟生命,在感恩中传承责任。

    一树一花凝聚追思

    1日清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城郊,春雾弥漫在仙鹤山生态陵园。家住平寨镇的姜萍和姐姐一起来到父亲墓前,轻轻将一束鲜花放在地上,低下头,闭上双眼,双手合十。静默中,姜萍和姐姐用心向父亲诉说着思念。

    姜萍父亲的墓葬很特别:一块不足0.3平米的石板,上面雕刻着逝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石板下安放着骨灰。这样的墓碑共有十四块,紧紧相连组成一长方形花坛,花坛中除了花草,还种植着红叶石楠和茶花,静谧肃穆。

    “花坛葬是一种生态安葬方式,将逝者骨灰集中安葬在可降解的花坛内,3个月内骨灰将与泥土、鲜花融为一体,让逝者安详地回归大地。”仙鹤山生态陵园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鲁千元说。在这个生态陵园内,有57户选择了草坪葬,59户选择景观壁葬,15户选择了花坛葬。

    花葬、树葬、草坪葬等新的生态墓葬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

    在广西柳州近日举行的集中公益花葬仪式上,111名逝者的家属近400人在西山公墓十余平米的花葬区埋葬下亲人的骨灰。

    在辽宁沈阳,骨灰入土植树纪念林内,有的松树已经郁郁成林,有的才被刚刚种植。已经有36万逝者长眠树下,铲子和水桶成为祭奠者在清明或平时扫祭必带的工具。

    北京市南四环思亲园里有一片冬青林,每棵冬青树下安放着一块小小的铭牌,上面刻写着逝者的名字。一位前来祭拜的女士说,她的父亲就安葬在其中一棵冬青树下,生前最爱养花植草的老人,一定会喜欢这片绿色。

    “贵州鼓励花葬、树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六枝特区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程慧说。清明节期间,在六盘水梅花山公墓、六枝仙鹤山生态陵园选择生态安葬的家庭,可以享受全程免费。

    民政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到“十三五”末,在巩固和提高全国年均火化率的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网络。

    为吸引民众选择生态安葬,《意见》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奖补制度,把不占或少占地的生态葬纳入奖补范围。同时,鼓励探索建立环保殡葬用品补贴制度。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已经出台了地方配套政策鼓励引导殡葬改革。

    “孝还是不孝,看的不是葬礼有多排场,墓碑多高多大,而是看尊敬、深爱老人的一颗心。”姜萍的话代表着越来越多选择生态墓葬的人们的心声。

    一水一壁寄托诚敬

    在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让故人“魂归大海”。

    “以后,我和孩子会去青岛住,天天能见着海,就等于每天能见到父母。”济南市民张东祥告诉记者。他母亲去年底过世火化后,他在今年预约了海葬。“到时候把父亲的骨灰从骨灰堂取回来,跟母亲一起海葬。”

    张东祥姐弟四人,起初并没有就以海葬方式送别父母达成一致。姐姐认为,四家凑凑,虽买不起好的墓地,买个一般的还是可以的,不需要海葬。张东祥和弟弟则认为追思老人不在于形式,不论怎么安葬老人,对老人真正的祭奠永远是在心里。

    东顺海葬服务中心是山东省烟台市一家提供海葬服务的机构。中心的工作人员房女士告诉记者,2001年服务中心成立时,每年只有100人左右选择海葬,之后逐年增多。现在,每年大约有1500人左右会做这样的选择,增幅很快,中心有时一天能接到十几个预约。

    按照计划,今年山东省有条件的市区将至少开展一次骨灰撒海活动。为给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更好的服务,山东省节地生态安葬撒散信息服务平台已正式启用,通过互联网提供殡葬信息服务。

    在浙江,清明节前夕,海风凛冽中首次举行五地联动海葬,来自舟山、金华、宁波、嘉兴、诸暨五市的家庭从舟山市普陀区金外滩码头上船,把挚爱亲人的骨灰撒向大海。

    一泓碧水可寄哀思。还有不少地方开始探索壁葬、村建骨灰堂等集中安葬方式。

    记者在北京市南四环思亲园看到一面长约10余米、厚约1米的墙壁,墙体正面分布着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100余份,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就当作墓碑,刻上碑文。壁葬墙的背面,雕刻着弘扬孝道的壁画,墙的前方有两棵盛开的樱花树,微风徐来、落英缤纷。

    根据北京市《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到2020年,将力争骨灰安葬生态化比例达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骨灰景观撒散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

    在福建,长汀县民政局局长叶腾说,近年来包括长汀在内的闽西客家地区,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长汀在乡村推行“坟改堂”,遗体火化后骨灰集中在乡村骨灰堂存放。

    “类似壁葬、骨灰堂这样集中安葬的方式,既节地又安全。目前,全县290个行政村,约一半已经建了标准化的骨灰堂。骨灰堂80至100平方米不等,可以存放1000个骨灰。”叶腾说。

    一点一网汇聚深情

    炫彩礼炮,缭绕炉烟,点点烛光……一场特别的祭奠,礼仪周全、肃穆庄重。不同的是,这是网上的祭奠。只需怀揣追思,轻点鼠标或轻击屏幕,每个字、每篇文章,都书写出和逝去亲人的心灵对话。

    近年来,网上祭祀、微信祭奠、手机送“鲜花”等“虚拟”祭奠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采用。很多网站也根据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礼仪和风俗,提供了既具仪式感又富人情味儿的祭奠平台。

    点开“中国清明网”,访问者可为故去的亲人创建网络私人纪念馆,并在馆内设置含有墓碑、青山、花卉的场景。纪念馆里设置了“静默一分钟”“点三炷香”“生平事迹”“留言”等板块,祭奠者可在哀乐声中,为逝者献花、上香、烧纸钱、鸣放礼炮、留言。

    “又是一年的清明,儿子在外地不在家,不能前往墓地扫墓祭奠,只能在网上的专用地给您们祭祀了!愿您们能福泽您们的子孙!”董清(化名)在其已逝父母的网上纪念堂里的留言。

    “不忘先烈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华魂”,清明节,人们“指尖祭奠”,告慰先烈在天之灵。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的“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近日在网页、微博、手机三大网络平台和各地线下同步启动。

    已连续开展15届的“清明祭英烈”网页献花留言活动中,展示了数万名革命英烈的事迹,以及红色典藏、烈士诗抄等学习内容。在手机活动页中,参与者可在线参观“3D全景”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亲手为碑文描金、在签名墙写下名字。

    网友“李韩lhlh”留言:如今的幸福安康是无数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日中国,繁荣昌盛,各方面都在飞速向前发展。烈士们,今日的中国,一步步变强,明日中国会更加强大。

    程慧说,2014年以来,六枝特区民政局联合六枝在线网、“掌上六枝”微信公众平台举办了3届“绿色清明、从我做起”的万人签名及网上祭祀活动。第一年就有近6万人参与在线祭祀。

    “‘小葬于墓,大葬于心’,随着时代变迁,‘生态’正成为中华民族祭葬新风尚。但是,无论树葬、花葬还是海葬,形式虽然变了,但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的共同文化肌理始终如一。”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

    (参与记者娄辰 涂洪长)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