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本报驻以色列记者 冯志文
“谈到持续良好发展的中以关系,不能不提2013年5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非常重要的中国之行,”以色列中以农业科技基金合伙人哈雷尔·洛克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作为那次重要访问的组织者、见证者,深感荣幸,并下决心投身中以农业科技交流。”
洛克在2011年至2015年间,担任以色列总理办公厅主任和总理内塔尼亚胡的经济指挥部主管,被认为是对内塔尼亚胡经济政策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总理去年年底专门为他举办规模空前的告别仪式的时候,洛克已开始活跃在促进中以关系发展的新领域,这次他的头衔是中以农业科技基金合伙人。为什么是农业?为什么是科技基金?带着一系列的问题,科技日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科技创新成就以色列农业奇迹
“艰难环境造就了农业科技强国,苦难变成了祝福。”谈到以色列农业科技,洛克如数家珍,“以色列是全球农业、水及粮食科技的创新领导者。”在他看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强敌环伺的安全环境、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催生了以色列现代农业科技。
以色列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并成功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色列发明的滴灌技术为全世界与干旱和饥饿做斗争的人们提供了最有效的武器。在养殖、乳品和畜牧业领域,以色列通过创新,实现了奶牛产量最大化,奶牛场管理自动化。该国农业研究组织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输出的世界领导者,科研领域涵盖农业工程、土壤、水和环境科学、食品技术、采后保鲜储存等。
以育种业为例,以色列培育的强适应性果蔬品种,如樱桃番茄,不但营养美味,而且保存时间更长。洛克说:“这得益于以色列强大的基因研究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融合。”以色列绘制了多种蔬菜、花卉的基因图谱,研发出适应各种环境生长的优质种子。以色列已成为世界种业巨头扎推的沃土,几乎每个世界种业巨头在以色列均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并购活动。
农业合作成为中以合作新亮点
“我在协助总理制定中以合作政策和陪同总理会见中国领导人时,能深深感受到农业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中国政府和人民中蕴含和爆发出来的在农业领域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洛克说,“农业合作已经成为中以合作的新亮点。”
自1993年两国农业部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两国农业科技交流不断深化。中国借鉴以色列技术,在节水灌溉、设施栽培、奶牛养殖方面等,开发了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技术。中以近年来又连续签署了加强农业合作行动计划、两国农业部合作纪要等重要文件,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合作框架体系。
“发生在中以之间的经济并购,最瞩目的是在农业领域。”洛克说。2011年中国化工斥资14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公司60%的控股权;2014年中国光明食品集团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企业特努瓦股权,对应的市场价值达25亿美元,是以色列食品行业历史上最大的一宗收购案。
“现在还有很多中以企业在讨论合作与并购。”洛克说,“中国的‘十三五’规划特别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中以农业科技合作的春天已经来临。”
风投资本助力中以农业合作
“中以两国政策文化差异明显,私募和风投资本是弥合差距,助力合作发展的有效工具。”在洛克看来,中以政府为促进双方合作发展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政府铺平了道路,提供了便利,使私人企业和资本上路奔跑了。”
洛克认为,在以色列,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资本、技术、投资渠道都在私人手里。当政府搭建好了平台,疏通了渠道,就要动员私人企业和资本去行动。以色列企业虽然向往中国的市场和资源,但当他们真正面对中国时,却缺乏信心和渠道。“相比熟悉的欧美市场,他们发现自己面临着政策、文化、市场等方面的诸多挑战,需要有人带领,需要桥梁,尤其是农业合作项目。”
“这就是我建立中国以色列农业科技基金的原因。”洛克说。曾经的政府决策背景,让他比别人更熟悉中国;其经济学背景和主管经济工作的经验,让他知道哪些技术更适合在中国发展。“所以我要做以色列农业企业的带路人,去帮助他们开拓中国市场,促进农业科技合作。”
在洛克看来,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和资源、开展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做大做强企业的经验;而以色列有无穷的创新动能、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和层出不穷的初创企业。“企业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初创和长大两个阶段,中以在这个生命周期中具有最强的互补作用,必然有最佳的合作效果。”
洛克认为,以色列农业、食品、水及环境市场极具吸引力,而中国对农业、食品、水及环境解决方案和产品的需求旺盛。他正在打造第一家在以色列市场专注农业、食品、水及环境的投资基金。
洛克说,他们将重点寻找那些拥有领先市场份额及可靠技术或专利概念的企业,为适合中国市场的以色列中小农业公司提供融资支持和专业管理服务。
(科技日报特拉维夫3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