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而告之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有70余万人死于肝癌,而我国发生和死亡的肝癌患者占全世界一半以上。虽然近年来医学技术发展很快,肝癌的诊断治疗增加了多种手段,但肝癌总体的5年生存率不超过10%,肝癌防治研究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人称“铁人”的医院副院长、肝外科主任周俭教授正是这条道路上的创新探索和辛勤耕耘者。他每年主刀各种肝肿瘤切除和肝移植手术600余例,手术例数在国内外同行中名列前茅,其所在的肝外科团队已开展肝移植15年,肝移植手术1500余例。
在这些临床手术的实施过程中,周俭及其团队始终心系患者,不断挑战医疗技术高峰——
在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终末期肝病患者,需要接受肝移植。由于移植供体严重短缺,每年大量的病人因不能得到供体而失去生命。6岁的彤彤是一名先天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肝脏移植是治愈其疾病的唯一方法。而43岁的周女士已被肝脏良性肿瘤困扰3年,需要行“肝尾叶+左肝切除术”,切除的肝组织可占总肝量的25%-30%。巧的是,周女士和彤彤同为O型血。
周俭所在的肝外科团队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周女士手术中连带肿瘤一道切除下来的废弃左肝,可作为供肝为彤彤进行肝脏移植。2015年1月,周俭和同事们一起先后顺利完成了肿瘤切除和肝脏移植手术,原本术中切除的“废弃”肝组织,在小彤彤体内成为新的生命之源。术后,周女士和彤彤都顺利恢复并健康出院。至今1年多过去,小彤彤又长高了近10cm,活泼可爱。这成为世界上首例报道的“利用切除的废弃肝脏行成人-儿童部分肝移植”手术。
来自福建的林某肝部患巨大肿瘤,已辗转多家医院,最后抱着一丝希望慕名来到中山医院。周教授详细询问病史并仔细阅读了患者带来的CT和磁共振片子后,决定为病人采取ALPPS的手术方式,也就是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这是一种肝脏外科创新术式,该手术主要是针对因切肝后剩余肝脏体积较小而不能接受大范围肝切除术的分期较晚的肝癌患者而设计的。由于部分大肝癌侵及过多正常肝组织,或位置特殊需切除过多正常肝组织,一次性切除肝脏体积在60%以上时,由于剩余正常的肝组织过少而容易发生肝衰竭,如将肝切除分两步进行则安全性大为提高。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和周密计划,林先生很快进行了ALPPS的I期手术,1周后剩余正常的肝脏迅速增长,如期进行了Ⅱ期手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至今复查肝功能良好,未发现肿瘤复发。这也是他成功完成的亚洲首例报道的ALPPS手术。
“要让病人战胜肝癌,获得新生。”秉承着这样的期冀,周俭自1991年大学毕业以来,就一直在肝癌研究领域孜孜探索。
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肿瘤选择性化疗药卡培他滨能抑制肝癌的生长和转移,成为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内容之一;首次提出雷帕霉素联合索拉非尼的肝癌肝移植术后抗转移复发方案,新方案使肝癌肝移植后总体生存率提高了9.8%,研究成果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研究,首创肝癌门静脉癌栓综合治疗策略,使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了14.8%,研究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转化医学研究成果在全国40余家主要的肝癌治疗中心,经8000余例肝癌患者推广应用,获得满意疗效。
近5年来,他每年都被邀请在国际会议中作口头报告或担任分会场主席,为肝癌研究的国内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周俭还先后主持负责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上海市“曙光计划”人才培养及跟踪计划等多项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中文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篇, 累计影响因子307分,获得授权专利4项。
正是由于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突出表现,周俭先后获得过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裘法祖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奖、市上海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杰出贡献奖、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和上海市医务青年最高荣誉奖“银蛇奖”等多项荣誉。
尽管荣誉累累,周俭却从来没有因此而居功自傲和停止探索。
由于在肝癌外科领域的良好声誉和口碑,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他每周一和周五上午的门诊总是人头攒动,但周俭总是耐心而亲切的接待每一位就诊的患者,经常忙得顾不上喝一口水。对年迈患者,周教授应允门诊可优先就诊;对病人急切的加号需求,总是尽可能的满足,不至于让患者无获而返。
面对痊愈后的病人充满诚意的感激,他总是谦逊地说:“应该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和配合,也因为你们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让奇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