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寄托了人类无穷想象的围棋“人机大战”演变成世界顶尖职业棋手求一胜而难得的窘况时,我在想:人类智力运动“皇冠上的明珠”被攻克之后,还有什么城池可以坚守。
作为谷歌人工智能系统实战测试的必经程序之一,我们当然不必过度解读这五盘棋。但盘点机器对人4∶1的比分本身,仍有诸多值得玩味之处:棋界从赛前坚信“人不会输”,到0∶3之后绝望至“‘阿尔法狗’能让天下一先”,再到第4、5盘的“看到希望”。人们既见识了人工智能前所未有的强大,也察觉出其明显的弱点:综合多位职业高手的点评,“阿尔法狗”还远未终结围棋,一种被人导向“开放的复杂局面”是其短板;但已有的棋局颠覆了以往“计算机强于、精于局部计算,而在难以量化的落子价值、形势判断上较弱”的观念,事实上,它的盘面平衡感、尤其是优势后的简化定型能力极强。这种对人脑学习、判断机制的深度模仿,证明它已经朝着“拟人化”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迄今为止,生命对客体的感应及其派生出的情绪、意识,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精妙、也最引人入胜的课题。但如果把这种感应看成是造物赋予生命体(特别是人)的特权,那就太一厢情愿了。我知道,现代生命科学还远未穷尽人脑反应、肌体应激机制,但可以肯定地说,意识是有物质基础的——没有神经元、突触,感知觉就无所依存;没有多巴胺、肾上腺素,也就无所谓爱恨和情绪涨落……在此意义上,作为人类终极关切的物质和意识的二元对立是个伪命题。只要承认感应直至意识是有物质基础的,那么这个物质基础的密码被破译就一定只是个时间问题。
从目前已知的迹象看,人工智能在以算法为基础的封闭系统突破的速度越来越快,应用越来越广,这样的封闭系统涵盖了人类简单劳动(如工业流水线)和复杂思维(如围棋)。介于简单劳动、复杂思维之间的,通常被我们称为不可名状、全凭经验的领域,最典型的如采茶、骑自行车等等,人工智能的突破尚待时日。而与围棋盘上的情形相类似,最大的“开放式复杂局面”,就是我们人类社会本身。我愿意相信,机器永远不会懂社会管理;如果它试图这么做,人类文明就走到了尽头。人类不想等到“见棺材掉泪”的那一天,就必须“从这一刻起”。既然我们这一代是机器“上路”的始作俑者,那么,划定路线图、制定行路规则,是我们为自己、也为子孙无可回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