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8日 星期二
精深造诣契合国家需求
——缅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
本报记者 瞿 剑

    3月7日早,我国石油化工界泰斗级人物闵恩泽院士以93岁高龄驾鹤西去,留下其功勋卓著的人生让我们缅怀。

    3月3日,先生的生命倒计时已不足100小时,连拿下氧气面罩的力气都没有,已不能进食,靠鼻饲维持……他却坚持把石家庄炼化报来的减亏方案逐字阅读,提出改进意见。

    先生如今为人熟知的“奠基人、先行者和开拓者”的荣称,实则源于由侯祥麟、师昌绪、张存浩、李静海四名院士联署的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推荐报告》。在概括先生此前的科技成就和贡献时,他们用了这样的言辞:“他被公认为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和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这三项中的任意一项,都足以把他推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先生的专业领域,在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看来,晦涩难懂,许多名词甚至读起来都有些拗口。但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一天离得开他的那些催化裂化、聚合、重整、加氢反应、分子筛等。比如,我们现在很难想象没有汽车的生活,可是如果没有石油炼制和化工过程中占80%以上的催化工艺,原油就变不成汽油、柴油、煤油,汽车就一步也动弹不得;我们也很难想象没有化纤、塑料和橡胶的生活,可是如果没有聚合催化剂将小分子转化为大分子,这些人工材料就永无出头之日,要养活现在这么多人,把树砍光、粮田全种上棉花,恐怕也未必应付得了。

    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和绿色化学,分别涵盖了先生科学人生的三个主要阶段,同时也跟我国石化、化工产业发展的脉搏合拍。这是他人生的最大闪光点——作为奠基人、先行者和开拓者,先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造诣精深,成就非凡,并在每一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标志性贡献;特别是到晚年仍能始终占据石化科技前沿。但他又不是孤芳自赏,自娱自乐——他在专业领域的所作所为,都是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并及时提供解决之道。

    1956年从美国学成回国伊始,先生就担任题目组长和研究室主任,先后开发成功小球硅铝裂化、微球硅铝裂化、铂重整等炼油第一代催化剂,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的自给,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的急需。20世纪70年代,先生担任中国石化石科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主导开发成功半合成裂化、渣油裂化以及钼镍磷加氢炼油第二代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我国现代炼油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基础。后又指导炼油催化剂的自主创新,实现炼油催化剂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1978年,先生负责组建基础研究部,先后在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负载型杂多酸等新催化材料,磁稳定流化床、悬浮催化蒸馏、超临界反应工程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开展系统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取得多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

    1995年,先生成为进入绿色化学这一前沿领域的科学家第一人。他有意识地将自己在石油化工催化方面的才能引上了绿色化学之路,并逐渐把对单项绿色石化工艺的研究拓展为成套绿色石化技术的开发。在国内“绿色化学”概念提出以来仅有的二十几年里,他已经策划和指导开发了一系列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的绿色新工艺,如“环己酮氨肟化制环己酮肟原子经济新工艺”“喷气燃料加氢脱硫醇新工艺”等催化新工艺和化纤单体己内酰胺生产成套绿色技术等。进入21世纪,已是资深院士的他又在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车用燃料和有机化学品可降解油品和化工产品的全新领域焕发出科学青春。

    先生的学识人品堪为业界楷模,令科学共同体心悦诚服。

    (科技日报北京3月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