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8日 星期二
徐小力:用机电力量托起科技梦想
□ 赵 莉
徐小力访问英国剑桥大学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慕名来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采访了徐小力教授。

    凭着对机电工程的痴迷和科技报国的一腔热血,徐小力在机电工程的科研之路上走了三十余年,为我国机电工程领域今天的发展做出了奉献和贡献,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他,用机电的力量托起了科技梦想。

    心无旁骛,用专注铸就坚实根基

    回顾徐小力的经历,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他对机械电子科学的专注和痴迷。他曾是北京摩托车制造厂的一名技术工人,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先后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后进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干就是三十余年。如今的他已经是业界知名的机电工程专家,既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又是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带头人。在有些人眼里,机电工程日复一日面对着无生命的机械,是个枯燥乏味的领域;但对于徐小力来说,正如水之于鱼、阳光之于植物,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生命中最绚丽的色彩,是他所有灵感和热情的源泉,承载着他科技报国的梦想。所以,值得他用毕生心血去坚持、去坚守。而正是这份心无旁骛的专注、严谨务实的作风和勤学善思的钻研,日积月累,铸就了这位机电工程专家今天的瞩目成就。

    如今的他担任了: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代光电测试技术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近十年,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等60余项重要科技项目;他负责的8个科技项目通过省部级鉴定,多项技术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全国行业科技奖12项,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共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著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这些数据固然令人赞叹,但累累硕果的背后,一位科学家在喧哗浮躁的社会中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以极大的热忱潜心钻研机电科技的身影更是令人生出无限钦佩。

    探索不息,用创新助力技术腾飞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创新永无止境,这句话正是徐小力三十余年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徐小力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备工程与维修的信息化技术、光机电信息分析及测控系统。在多年的科研之路上,他源源不断地将新知识、新技术结合到传统机械学中,将光学、电学与传统机械学多个学科融会贯通、相互碰撞,推进光机电一体化,使不同学科交叉借力、共同发展,为机械学装上腾飞的现代双翼。他甚至进行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了跨学科综合研究类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将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多年来,他在机电技术研究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研发了多类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预报系统、系列光机电信息分析及测控系统等60余种新产品并工程应用。他的研究成果在提高机电系统安全可靠性、稳定产品质量、实行科学维护、优化运行状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十余项科技奖项。为表彰徐小力在机电技术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1995年国家机械部授予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1999年国务院批准他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当选“北京学者”。

    放眼世界,用交流激发技术活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化已经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徐小力教授敏感地把握到这一趋势,将目光放眼世界,探索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带动学科发展之路,为我国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近年来,机电工程技术的国际学术舞台上频频出现徐小力的身影:2012年,他作为发起之一成立了“国际先进设备管理及维修技术中心”并参与组织了“中日先进设备管理与维修国际技术大会”,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截至2015年,他共组织了五届“国际自动化测试与仪器仪表学术会议”ISTAI,并担任大会执行主席;他合作组织了“第四届世界维修大会”并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他还负责组织了系列“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等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通过组织参加各类国际学术活动,徐小力促进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碰撞,也为我国机电工程行业走上快速国际化发展之路搭建了更广阔的通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