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 |
阳春三月,胶州湾畔再次涌起创新的浪潮。
伴随着“十三五”开局的脚步声,青岛高新区正式启动了新兴产业组织示范工程。
实施新兴产业组织创新示范工程的建设,是青岛高新区以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为基本依据,努力探索示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争取为全国科技园区产业组织的模式提供一个标杆性样板。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不断强化产业组织理念,全力打造“1+5”主导产业,即,以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业为支撑,加快壮大软件与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蓝色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研发、节能技术与新材料产业。围绕产业发展需要聚集创新资源,坚持不跑题,不散光,全力以赴将政策、财力、平台、干部投入到“1+5”产业体系。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拥有26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6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3个公共研发平台;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2015年新增“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石墨烯及先进碳材料特色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称号,青岛高新区“1+5”产业全部进入国家产业规划布局;“新兴产业组织创新示范工程”被列入“创业中国”行动纲领计划。
在发展中,青岛高新区突出创新驱动引领,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方面坚持聚焦发展,“1+5”主导产业快速形成集群效应。青岛高新区遵循“聚焦、聚集、聚合、聚变”路径,全力打造“1+5”主导产业,新引进产业项目55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2个。一是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业。累计投入使用孵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新引进创新型中小企业580余家,在孵创新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300家。二是软件信息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新引进青岛市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智能产业研究院等项目127个,涉软企业达到491家。三是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培育。新引进库卡青岛工程技术中心等项目32个,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齐聚青岛高新区。四是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快速集聚。新引进黄海制药研发产业园、国际干细胞谷等项目46个,蓝色生物医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投入使用。五是海工装备研发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已完成规划设计,新引进水下机器人、高端电机等项目71个。六是节能技术与新材料产业呈先发优势。新引进星沃石墨烯润滑油等10余个石墨烯产业项目,与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了2015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目前,青岛高新区6大主导产业全部进入国家产业布局。
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为发展增添动力,“三个转型”效果初步显现。青岛高新区成立了由管委主要领导牵头、11个部门参与的青岛高新区新兴产业组织创新示范工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部门资源,联合推进示范工程开展。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要求,努力推动三个转型,充分释放体制机制“政能量”。一是推动招商引资向产业组织转型。按照“专人、专门、专注、专业”原则,组建6个主导产业事业部,作为政府与市场的接口,以及引入专业化人才的平台,建立扁平化决策、开放式运行、企业化管理的工作机制。二是推动政策优惠向环境优化转型。借鉴滨海新区经验,在全市率先推行企业设立“一口受理”工作机制,编制完成高新区投资项目投资便利化改革项目负面清单及联审工作细则,在推行企业注册“三证合一”改革基础上,设立企业“一口受理”工作机制,企业设立申请办理时间缩短至3天。开展联合勘察试点,启动投资项目便利化改革,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三是推动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型。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管委集中精力做好“规划、服务”,其余尽可能交给专业市场主体,由管理者向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转型,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弱化管理,强化服务”的管理模式。改变政府部门决策引进项目的传统做法,借助市场的力量判断项目,构建起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建设、专业公司招商运营、高端咨询机构评估、风险投资跟进的产业组织新模式。
“十三五”开局之年,青岛高新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和海洋新兴产业组织创新示范两项示范工程为抓手,建设好海洋特色明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等涉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青岛高新区加快聚集国内外涉海科技资源,培育面向海洋科技创新的科技服务产业,打造海洋特色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自主创新示范工程,青岛高新区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生态文化新城示范区、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东部沿海重要的蓝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区、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与人才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