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5日 星期六
站上5000亿新台阶 瞄准“万亿级”新目标
成都高新区全力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 本报记者 盛 利 实习生 郭梦婷

    2月29日,从成都传来重磅消息,京东方第6代LTPS/AMOLED生产线二期项目签约仪式在成都高新区举行,京东方在一期投资220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二期投资245亿元,两期投资总额达465亿元,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将达340亿元。

    好的开端,建立在成都高新区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创业成果上。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成都高新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打好创新创业和“稳增长”攻坚战,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全口径产业总产值570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3085亿元,成为四川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的工业园区,规模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

    站上产业总产值5000亿元、工业3000亿新台阶,肩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使命及四川省、成都市转型升级引领发展重任,未来成都高新区目标明确——瞄准国务院确定的“三区一极”(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战略定位,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口径产业总产值10000亿元,聚集科技企业10000家,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0人,发明专利授权累计超过11000件等,成为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起成都高新区将启动实施“七大行动”——实施产业大智造行动,打造“国际智造谷”,建成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形成5个以上新千亿产业集群;实施双创大引领行动,打造“世界双创试验田”;实施人才大汇聚行动,打造“国际创客天堂”;实施开放大融合行动,打造“全球投资首选地”;实施产城大提升行动,打造“国际现代新城”;实施体制大突破行动,打造“全面创新改革核心引领区”;实施民生大保障行动,打造“文明和谐首善区”。

    新起点 新机遇 新目标

    2015年,成都高新区受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双创”氛围等红利影响,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全年新登记各类型企业18196户,同比增长58%;新增各类在孵科技型初创企业3020家,同比增长300%。

    截至2015年底,成都高新区累计入驻各类企业数量首破6万大关,达到60274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80家,占全省的25%、全市的39%;在孵科技型企业累计已达6730家,孵化体系完善,孵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位居四川省首位、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重大产业化项目布局成都高新区的势头不减,区域未来发展的动力继续增强:

    先进制造业方面,园区先后引进总投资1亿美元的业成科技下一代显示屏关键元器件生产基地、15亿元的镇泰投资总部及医药生产基地、5.5亿元的立航科技航空装备制造及旋翼机生产基地、25亿元的中电国际分布式能源项目。现代服务业方面,园区先后落户总投资30亿元的中国铁塔四川总部、18亿元的小米金融投资服务平台、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西部综合检测基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西南登记中心等重点项目,新增美国3M公司、利宝保险2家世界500强企业。同时,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总投资16亿美元的英特尔“骏马”项目已完成投资1.5亿美元,预计今年正式投产;总投资16.9亿美元的德州仪器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12英寸晶圆凸点项目整体有序推进。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聚集了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120余家、各类人才25万余名,在全国、全球的产业影响力持续提升。2015年,全年实现GDP1277.6亿元,增长10.1%,在成都市GDP中的占比提升至11.8%,成为四川省、成都市经济密度最高区域。

    上述数字清晰表明: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历经一次、二次、三次创业的开拓进取,成都高新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未来建设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正是多重机遇叠加下,在新起点上的一次再出发。

    从宏观环境上看,成都高新区拥有建设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的扎实基础。去年,面积仅130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区用占四川省万分之2.7的面积,贡献了全省4.2%的产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40.9亿元,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产力基础。当前,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正为成都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去年6月,成都高新区成功获批成为西部首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国家省市多层面大力支持等形成的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从微观环境看,当前成都高新区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占有先机,并储备了“双创”的强劲动能。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球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极,移动互联网产业被公认为国内四大重点区域之一,生物产业保持了年均18%以上的高速增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成都高新区去年启动了“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出台了成都高新区“创业十条”,每年投入10亿元支持创新创业,打造了全国一流、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蓉创广场,深入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成都高新区系列主题活动,举办了走进中关村、波士顿等主题活动。

    在创新体系方面,成都高新区2015年新增众创空间和孵化器30家、孵化载体面积65万平方米,新认定公共技术平台9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机构15家;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落户,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牵手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建大核酸研究院,引进了一类原创新药品种、新一代基因测序仪、锂离子固态电池等一批创新型项目。

    在企业培育方面,帮助300多家(次)中小企业获得担保贷款18亿元、20余家中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10亿元以上,新增创业板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7家。目前,这里已有上市企业26家,约占成都市一半,上市企业数量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中关村。

    在高层次人才方面,2015年,成都高新区引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超过1万名,引进海外留学和博士创业人才343人,累计发放4.2亿元的人才资助资金。

    优势的政策环境、坚实的产业基础、丰沛的创新资源为成都高新区汇聚大众创新创业合力、研发和转化一批领先科技成果、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转型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根据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成都高新区将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口径产业总产值10000亿元,聚集科技企业10000家,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0人,发明专利授权累计超过11000件,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项。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形成要素聚合、发展强劲、机制健全、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全球创新要素资源充分汇聚、创新创业高度活跃、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

    再优化 再提升 再出发

    新春伊始,成都高新区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国家使命”,确立了打造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的总目标。“十三五”期间,将实施双创大引领、产业大智造、人才大汇聚、开放大融合、产城大提升、体制大突破、民生大保障“七大行动”计划,力促区域发展全面转型升级。

    去年10月,随着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成都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发掘方式,在成都高新区实现“升级换代”。园区通过启动“一校一带”计划,将与高校共设“双创”前端的成电创新创业学院、合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基金等,未来集教育实训、孵化转化、加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将在成都高新区逐渐形成。

    这仅是成都高新区“七大行动”的“一小步”。围绕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的目标,园区还将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今后五年将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资金、连续5年,支持知名大学科研成果在区内转化;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资金、连续5年,支持国内外顶尖企业研发中心在区内落户;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资金、连续5年,支持引进高端人才到成都高新区发展。

    在“产业大智造行动”中,成都高新区将围绕“国际智造谷”的目标,谋划出一系列转型升级、提档加速的产业领域,为未来发展供给“新能量”。为让积淀已久电子信息产业“提档升级”,园区将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增长点,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终端、网络设备、新型显示器件等产业,引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等融合性新兴产业等实现“路径更优”。为让已具规模的生物产业、高端装备产业、金融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等形成优势,园区提出了集群化千亿产业的目标,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生物产业基地、全国金融业创新发展基地等实现“凤凰涅槃”。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生态,园区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平台经济等,通过建设“高端中央商务区”,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第三方集成电路设计、大数据等服务业态等“腾笼换鸟”。

    为了支撑未来五年发展“新蓝图”,成都高新区已确定:将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资金、连续5年,支持知名大学科研成果在区内转化;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资金、连续5年,支持国内外顶尖企业研发中心在区内落户;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资金、连续5年,支持引进高端人才到成都高新区发展。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担负为省市转型升级引领发展重要责任。在“体制大突破行动”中,成都高新区提出打造“全面创新改革核心引领区”,创新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行政审批高度集中、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市场执法适度融合、政务信息高度聚合的政务服务体系。

    今年,成都高新区将用好用活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全面落实推广示范区10条政策,积极推动西部内陆自贸区核心区落户,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相关政策。始终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院校地协同创新,引导大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引进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广大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支撑。同时,成都高新区还于近期出台了《支持项目加快形成投资实物量的若干政策》,围绕产业发展“降成本、补短板”,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动力。

    “我们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高效便捷智慧的政务环境,将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力量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加大政策兑现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有效帮助企业发展。”

    今年1月27日,成都高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未来,绵阳科技城制造业、军工科研、人才等资源;成都高新区高端产业、国际合作、创新平台等优势,将通过互设子公司、共享优惠政策,“抱团”走出去、引进来,共建产学研用联盟等崭新合作方式擦出耀眼火花。

    而这次站在成德绵创新高地的“强强握手”,也是成都高新区“开放大融合行动”的起点。未来,成都高新区将围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推进国际开放合作、区域创新联动,加大有效政策供给力度。仅在省内,园区就提出“一区多园”模式、“并肩行动”计划等,通过异地孵化、飞地经济、园区管理模式输出、成立跨区域园区联盟、布局跨区域产业链等方式,深化与绵阳、乐山、自贡、泸州等省内国家级高新区的联动发展,打造引领创新发展的“四川力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