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23日 星期二
勇驾试验战车雪里跑
装甲兵某寒区试验场见闻

    □ 汪栋洋 朱 晔 本报特约记者 李 飞

    ■我在第一现场

    新春佳节,举国欢庆。记者顶风冒雪,来到装甲兵某寒区试验场——祖国的“北极村”塔河,一睹试验官兵锻造我军战车的风采。

    临时党委带头野外试验

    夜色弥漫,林海雪原深处的边陲小站灯火通明,试验大队临时党委会议正在召开,会上专题议决某型战车在行驶过程中油压持续下降的问题。

    像这样研究解决重大科研试验质量问题的党委会议,仅在这次寒区试验期间,就召开了10多次。

    该场80%的官兵身处一线,全年2/3的时间奔波各地,人员高度分散、流动性大。而每逢执行外场任务,该场都要成立主官挂帅的试验大队临时党委,各试车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并建立健全重大试验质量、问题分析和责任追究制度。

    在临时党委的带领下,各临时党支部紧贴改革进程搞好分类教育,认真组织官兵学习中央、军委有关精神,通过开展知识竞赛、开会讨论、问卷考试等方式,广大官兵话改革、敢担当、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意识在参试人员头脑中扎根。

    在试验外场,我们看到,他们把教育内容制作成折叠展板、刻成光盘,打造便携教材、开设外场课堂,实现了教育活动全程跟进、全员覆盖。一系列举措,调节了艰苦的外场生活,舒缓了参试官兵的心理压力。

    据统计,该场先后组织41次严寒地区、22次青藏高原和戈壁大漠、29次东南沿海湿热地区或海上试车,常年进行常温地区试验;累计试验行驶里程320余万公里;动用保障车辆2万余台次,累计行驶800余万公里;累计发射各种弹药23万余发。

    极度危险,敢试未定型的装备

    在滴水成冰的寒区,持续4个小时行驶试验,是战车试验的重要一环。车内较之车外低10余摄氏度,为了测试人和车准确的原始数据,驾驶员上士宋海200公里跑下来,眉毛胡子结满霜花的他已被冻僵,被战友从车内抬了出来。

    而这算不了什么。如今已是该场参谋长的王伟,给我们讲起了险象环生的海上试验。

    某两栖战车在东海海域测最大速度,他们跑了多次都不理想。一次,王伟和驾驶员闫东升遭遇了发动机增压器故障,马上就失去动力了,战车急速向大海深处扎去!王伟急中生智,迅速上前利用人工将滑板硬生生收起,战车才慢慢浮了起来。否则,战车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铁棺材。

    整个试验过程中,站在岸上的指挥员李荣利的心始终被揪得紧紧的。

    在试验闲暇之时,我们采访挖掘出一串串英雄:当年为采集核效应下的第一手数据,马树仁等8名勇士驾战车义无反顾驶向“死亡之地”——核爆心;40多年前,测试员孙二云为了抵近测量战车的最高时速,瞬间被永远地定格在24岁;20多年前,从格尔木翻越“生命禁区”昆仑山,冷斌等100多名官兵头上勒着被包绳以抗拒强烈的“高原反应”,创造了在“世界屋脊”连续履带行军1510公里等多项装甲兵的纪录;10多年前,中士潘宏运驾驶战车横渡某海域,因故障熄火,战车眨眼间被汹涌的海浪吞噬,最后因为车内注满水将舱门弹开而幸免于难,但满嘴油泥的他稍事休息后,又再次爬上战车……

    试验任务重、人员少、强度大

    神圣的事业需要伟大的付出。

    寒区试验站站长刘兴旺,12年前主动申请到祖国最北的边陲小站工作,爱人临产他只打了个电话安慰,孩子的家长会始终没有见过他的身影……他与3名战士、一只狗,一直坚守在小站上。白天,忙于巡逻跑道、清理靶道;晚上,细数星星月亮,实在寂寞无聊,对着茫茫林海狂吼几声。整年整月的忙碌,只为营造一个温暖的试验之家。

    四级军士长申建军在一次抢修中,左手食指不慎被挤压,成为了“九指半”。“9·3阅兵”坦克装甲方阵12个型号有10个是经过他的手试过的。16年来,他驾驶20多种战车累计行驶10余万公里,排除故障千余次,预防致命故障10余次。退伍时,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与被他开报废了的战车合个影。

    巾帼不让须眉。工程师罗莉琴清楚记得,去年儿童节前夕,她要出征试验。出发前,她满心愧疚地冲进商店选孩子最喜欢的遥控汽车。刚满5岁的儿子却说:“妈妈,我不要礼物,只要你在家陪我。”稚嫩的童音瞬间让这位“女汉子”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