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22日 星期一
兔业扶贫不解缘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今年春节,初见胡源,1.65米左右的身高,带着谦和的笑容,操着一口四川口音。

    从2011年到重庆市武隆县进行第一次养兔培训开始,胡源就与武隆养兔业发展结下不解之缘。2014年,胡源被确定为重庆市国家“三区”科技人才,选派到受援企业——重庆市文凤畜禽养殖有限公司进行扶持工作。

    胡源到文凤公司兔场后,首先规范兔场管理。“按照家兔生活习性,将种兔圈舍调整到距离公路更远、噪音低、地热高燥的圈舍。”胡源说,一下子提高了种兔的繁殖效果。“仙女山镇雾多,会造成兔舍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兔生长,容易导致兔生病。”胡源说,兔场要做好通风换气,保持兔舍内空气湿度适度,既要维持兔舍内空气清新、有害气体含量小,又要兼顾湿度不能太低,才能维持兔群正常生产。 接下来,胡源协助兔场购买法国引进的伊普吕配套系良种兔进行饲养、繁殖,并制定相应的饲养管理规程。但还是时有突发状况发生。2014年12月,兔场的种兔突然配不起种了,180只母兔配种后仅数只出现怀孕。

    胡源到场后,立即对种公兔、种母兔的体况、饲养管理、饲料饲喂、人工授精操作、兔群健康和发病状况、兔舍环境等进行核查,发现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兔场近段时间,在饲料中添加了会影响种公兔精液质量和精子品质的菜子粕等原料。原因找到,兔场对种兔饲料进行更换调整,种母兔的配种逐步恢复到正常。

    胡源去年先后对兔场指导咨询17次、22天,每次都要对兔场生产环境、养兔设施设备、兔群健康与生产等状况进行检查。“科技扶贫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只是做了平凡而充实的工作。”胡源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