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青岛市市南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764件,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6.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8.6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该区获得国家、省、市的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等奖励195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131件,同比增长71.88%,有效发明专利达3760件。去年,该区区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完成111.37亿元、110亿美元。“十二五”期间,该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万美元,是2010年的2倍,是山东首个财政收入过百亿的县(市、区)。
在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市南区何以创造出骄人的成绩?
破解老城区转型升级密码
市南区,典型的青岛市中心老城区,寸土寸金。如何破解胶州湾东岸老城区发展的困局?2013年,新一届市南区委、区政府深入调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创新“加减乘法”缓解老城区发展瓶颈。
市南区委书记王久军表示,做优做美胶州湾东岸城区,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市南区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主题,注重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创新创业载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腾笼换鸟”等形式,做好“减法”——改造传统产业和化解过剩产能;巧做“加法”——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多做“乘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引擎作用,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经济,走出了一条从“服务立区”向“服务强区”转变的新路子。
市南区区长华玉松介绍,2015年,市南区新增金融机构46家、总部企业54家,总数分别达到160家、172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0家、世界500强地区总部45家,集聚了全市80%的航运企业,物流企业达3490家,建立百家“上市优质企业资源库”,年内新增挂牌新四板企业18家,新增挂牌新三板企业12家。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91%,先后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山东省首个“中国金融生态区”和唯一的“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十强区”。
打造“一带两街三园”众创体系
市南区组织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载体优化、创新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结合等行动计划,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市南区科技局局长刘静介绍,通过建设以香港中路“一带”为中轴,围绕天泰创客城、五四创客城打造大学路、瞿塘峡路特色“两街”,建设青岛(市南)软件园、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和创意100产业园“三园”等创新创业空间,形成“一带两街三园多维空间”创新载体,全力驱动“调转促”行动计划,为创新型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空间换转型,创新促升级,资金投入是保障。结合海洋经济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发展需求,市南区设立4000万元的海洋科技专项资金和1.5亿元科技金融信贷风险准备金池。“十二五”期间,全区安排3.62亿元支持科技创新,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281项,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15个,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十二五”期间,市南区累计投入科技发展资金3.6亿元,用于基础前沿、战略性高新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等科技创新领域;建起63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8个企业研发中心。
构建“三湾一带”产业新体系
4000万元,扶持海洋项目值吗?刘静坚定地说,值!
市南区整合科技服务资源,重点发展海洋、时尚、航运等特色产业,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达27%。
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市南区先后编制航运服务、健康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时尚中心区建设等8个专项发展规划,发展金融商务、总部经济、时尚商业、航运服务等重点产业和财富管理、健康产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
今年伊始,市南区把推动胶州湾东岸城区协调发展摆在核心位置,安排专项资金4亿元,构建以“三湾一带”推进产业布局,提升发展浮山湾区、保护发展汇泉湾区、突破发展青岛湾区,推动区域均衡融合发展。依托浮山湾区域高端商务载体聚集优势,发展总部经济、财富管理、时尚消费等高端产业,建设青岛国际商务和时尚消费中心,辐射带动全域发展。整合汇泉湾区域世界级的建筑文化资源、旅游休闲资源、医疗健康资源,发展健康服务等新兴产业,建设青岛城市中央休闲区。保护和传承青岛湾区域优秀历史文化,推进老城区保护更新,发展博物馆、航运服务、海洋科研教育等优势产业,建设经典与时尚统一新“街里”。发挥滨海一线自然禀赋优势,推进海滨风景区争创5A级景区,打造“爱琴岛”婚庆旅游品牌,建设青岛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