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5日 星期一
一周国际要闻
(1月18日—1月24日)

    本周焦点

    太阳系真正的“老九”来了?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巨大的天体正在沿着奇怪的、高度拉长的太阳系外围轨道行进。尽管尚未直接观测到这颗天体,但已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确认其是太阳系名副其实的“第九大行星”,推测其质量约为地球10倍,公转一周需一至两万年。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目前尚未进行真正的行星探索,肯定地说有一个所谓的“行星X”在那儿还为时过早。

    本周明星

    “第一朵太空花”:在空间站绽放

    一株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百日菊成了明星,还极有可能以“第一朵太空花”的名号被载入史册。此前宇航员们已在空间站完成过多项植物种植实验,并成功种植过生菜,但百日菊对环境和光线更为敏感,种植起来更为困难。

    这朵“太空花”有助科学家了解植物如何在微重力环境下生长。

    外媒精选

    美国部署先进网络战武器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网络司令部司令称,美军已经花了五年时间开发先进的网络武器和数字作战能力,或在短期内对这些武器和能力进行更为公开的部署,而这意味着美军网络作战能力已开始上线。

    本周争鸣

    华裔科学家被不公平对待情况受关注

    美国司法部在未充分调查的情况下逮捕华裔科学家郗小星和陈霞芬的事件发生后,包括3名诺贝尔奖得主和美国院士在内的20多名科学家联名在公益请愿网站“Change.org”上向美国司法部请愿,要求美政府对华裔科学家因为种族而被不公平对待的情况进行调查。

    前沿探索

    乳腺癌研究发现数十种药物新用途

    加美两国联合团队开展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乳腺癌细胞功能调查分析,发现了数十种现有药物的新用途、药物开发新靶标及新药物组合。此项研究成果也可用来开发其他癌症的候选新药及阐明癌细胞的抗药机制。

    猎鹰九号火箭海上回收试验再度受挫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九号火箭17日成功将海洋观测卫星“Jason-3”送入预定轨道,但在随后的回收试验中由于一个着陆支架未能锁定,整个火箭倾倒在回收船上。该公司备受关注的火箭海上回收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

    宇宙早期或有短暂的“二次膨胀”

    目前流行的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早期扩张呈指数形式,称为“膨胀”,整个时空从一个极热而致密的点向外膨胀,成为一个均匀的、仍在不停扩张的大宇宙。但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等机构一些科学家认为,宇宙早期可能还有一个较为短暂的二次膨胀时期,这种假设或许能解释宇宙中现有暗物质数量过多的问题。

    NASA南极放飞气球搜集太阳耀斑数据

    一个充满氮气、足球场大小的科研气球18日被释放升空,携带着仪器径直飞向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这个名为伽马射线成像仪/太阳耀斑偏振仪(GRIPS)的气球,是NASA研究太阳耀斑散发出来的极高能量辐射的一个利器。

    一周技术刷新

    新型锂离子电池可在0℃下高效运行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具有快速自发热功能的锂离子电池。这一新型电池的出现有望弥补传统锂离子电池在0℃以下低温环境中性能下降、掉电快的短板,让电子产品在低温环境中高效运行成为可能,未来还有望在电动汽车、极地与太空探索中获得应用。

    美军欲凭脑机交互制造“半机械人”

    美国国防部计划研发一种脑机交互技术,这种技术可使其士兵变成与电脑直接连接的“半机械人”。这是一个叫做“神经工程系统设计”(NESD)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研发一种可植入人体的神经接口,能够使人类大脑直接与电脑连接。

    奇观轶闻

    冷冻三十年,水熊虫成功复苏

    日本国家极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将冷冻30多年的缓步动物“水熊虫”成功复苏,这些缓步动物是科学家1983年12月在南极洲昭和站的苔藓植物中发现的,被隔离放置于约零下20摄氏度的冰箱里。这次复苏将提高人们对隐生生物体长期存活机制及条件的理解。(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