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3日 星期六
古问题做文章 新思路求突破
——科技引领中核地质发现准噶尔盆地大型铀矿产地
本报记者 陈 瑜

    ■创新驱动发展 

    从地图上,位于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呈不等边三角形,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为新疆第二大沉积盆地。

    但大块头也成为找矿的掣肘,这意味着在盆地内寻找有限目标时好比“大海捞针”。自2012年以来,准噶尔盆地铀矿找矿现状发生了根本性改观。

    记者日前从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获悉,中核地质在准噶尔盆地铀矿找矿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发现大型砂岩铀矿产地1处,有望落实为大型乃至特大型铀矿床。

    “前人在准噶尔盆地开展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准噶尔盆地预测技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明宽说,早在上世纪50—80年代,核地质工作者探明煤岩型铀矿床1个,并发现大量铀矿化异常点带;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完成了全盆远景区划,首次在盆地中北部疏松砂岩中发现了较大规模铀矿化富集区,初步预测出17个成矿远景区,厘定侏罗系水西沟群、头屯河组、白垩系及古近系中的10个找矿目的层。

    但因地质结构及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难度极大。

    为科学回答准噶尔盆地“铀成矿前景到底如何?”“找矿类型以什么为主?”“是以寻找大型、特大型还是中小型为主?”“到何处去找?”以及“如何实现快速突破”等难题,2012年初国防科工局特批准设立了核能开发“准噶尔盆地预测技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该项目实行研产学结合,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牵头,联合核工业216大队等单位协同攻关。

    “科技攻关推动准噶尔盆地铀矿找矿实现突破。”秦明宽告诉记者,半个多世纪以来,石油、煤炭、核工业等行业在准噶尔盆地积累了海量地质资料和成果。在资料整理中,攻关团队发现,受不同时期客观因素影响,以前找矿深度多局限于500米以浅,为更深入、全面评价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潜力,立项之初,研究团队将评价深度提升至1000米,拓展了找矿空间,为找矿突破奠定了基础。

    此外,攻关团队围绕该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古”问题做文章,创新思路和研究方法,系统恢复了盆地演化过程中与铀成矿有关的古构造、古建造、古气候、古水动力系统,同时与国内外类似产铀盆区进行综合对比,进一步佐证得出的基本结论,提升认识水平。

    项目组还先后设置了10余个课题进行科研联合攻关,各课题平均每年在野外工作100天以上,获得了大量地质数据。

    2012年—2014年,攻关团队对全盆进行了“阶梯式”远景预测,在不同盆段圈定了系列远景区,明确了各远景区主攻目标层位、找矿类型及产铀潜力,经核工业216大队工程查证和勘查跟进,在某一级远景区的新层位内实现了找矿历史性重大突破。

    “‘十三五’它将成为铀矿主战场之一。根据最新预测结果,其资源潜力超过10多万吨,找矿前景很大。”但秦明宽谨慎地表示,如何快速实现更大突破尚需不懈努力。(科技日报北京1月2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