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07日 星期四
不为创造效益的“精准”盈利
——太原山大宇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传奇
本报记者 王海滨

    ■创新创业园地 

    1月4日,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教授郑耀辉正在实验室忙着:为了获取一束高质量的光源,郑耀辉的双手要精准操控数十个光学元件。他说:“如果这个光斑的尺寸偏离一个微米,或者说这两个光传播的方向偏离一个毫弧度的话,就会对我们的测量结果有非常大的影响。”

    通过对旋钮的精细调节和稳定的反馈控制,郑耀辉要实现操控精度达到10的负9次方米水平的精确控制,这个数字相当于一毫米的100万分之一,这样的难度用精准二字已不足以形容。

    射击,一项赢在毫厘之间的竞赛。如果在枪管上安装一个激光瞄准测试装置,当扣动扳机,激光器就会记录下运动员起立、举枪入靶、瞄准、击发及枪支晃动轨迹,由此得出的数据可以指导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数据越精准,射击的精准度就会越高。而这些数字的精准度取决于光的质量,这些神秘的光束,有一个拗口的名字:连续变量量子纠缠源。要做这方面的研究,就要有可以产生光束的激光器,而在中国可以生产这种激光器的地方,只有山西大学宇光公司。

    郑耀辉搞的是量子光学基础理论研究。量子光学就是继激光之后的光学理论,以辐射的量子理论研究光的产生、传输、检测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的研究和应用是目前国际关注的热点。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用这些神秘的光束研制出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计算机,以及绝对保密的量子通讯保密机。

    太原山大宇光科技有限公司经理苏静介绍,全固态的激光器,连续变量的纠缠光源,以及现在正在研制的保密通信机,现在在国内,没有能够与他们相媲美的产品。

    10年前苏静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了山西大学光电所,一门心思想搞基础研究的她却在所长彭堃墀的坚持下,到校办企业宇光公司做起了高科技产品转化。

    山西大学电研究所所长彭堃墀说:我们的这个宇光公司跟一般公司不一样,不是去创造效益,我们是创造技术,相应得到的效益,我们再反馈到实验室,来支持他们的研究。

    79岁的彭堃墀是山西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内最早开展量子光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14年前,山大光电所开创了我国地方院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先河,而早在17年前,这里开创了高校实验室办企业的先河。基础研究必须产品化,彭院士的这种科学理念启蒙于198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学习期间,当时他在世界一流的实验室独立研制出一台用于量子光学研究的激光器,从设计、绘图、装配、调节到冷却系统安装,每一步都亲自动手完成,达到当时国际最好水平。从美国到山西,正是这种理念让彭堃墀坚持要在山大光电所创办一家校办企业,把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用最快的速度转化成产品。

    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后的丰厚收益让光电所随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做别人做不了的东西。目前山大宇光的激光器已经销售到美国、德国、日本以及国内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他们生产的激光器,不仅用于量子光学基础研究,还应用在高精尖国防科工领域。山大光电所由此也成为国际量子光学领域的学界大咖。在彭院士的老办公室里,挂满了每一个学生的照片,光电所从旧楼搬到新楼,学生越来越多。如今,从山大光电所走出去的学子们,成为国内、国际许多著名重点实验室的学术骨干。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