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因深知饥饿之苦,立志学农,梦想让人们丰衣足食;这是一位痴情于小麦育种技术的人,在质疑声中迈出培育杂交小麦的第一步,用执着信念书写着关于小麦的传奇;这是一位甘于奉献、坚忍不拔的人,无论多少困境,无论多少失败,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奋勇前行。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茹振钢教授用三十载无悔奉献,践行仁义,缔造了麦田传奇——他是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得者,由他育成的小麦品种矮抗58占到了全国小麦产区的10%,全国每8个馒头中便有1个来自这一小麦品种。
茹振钢说:“小时候家里穷,我几乎没有吃过饱饭,所以我选择学农。让土地生金,让人民丰衣足食,成了我一个挥之不去的梦。”
1958年出生在河南沁阳南关的茹振钢,幼年时期适逢三年自然灾害,时代不仅让他深深体会到饥饿的滋味,也让他在主旋律的感召下立下宏伟志向,梦想着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在参军和求学之间,茹振钢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重返校园,继续学习文化知识。也正是从那时候起,他走进了农学的天地,开始铸造自己的粮食之梦,也正式拉开了与小麦三十年不解之缘的帷幕。凭借着扎实的文化底蕴和敢于攀登的刻苦精神,他起早贪黑奋发学习,不断汲取农学知识精华,扩充知识面,为自己累积着人生的财富。
苦心人,天不负。勇于吃苦的精神和优秀的动手能力使23岁的他正式分配到百泉农专(现河南科技学院),投身在黄光正教授门下,从此开启了他漫长艰辛的小麦育种生涯。在黄教授的引领下,当年的逐梦少年得到了迅速成长,茹振钢开始步入小麦育种这一交叉学科的新天地,于1985年在《百泉农专学报》发表了《小麦生态育种刍议》,引起关注。
茹振钢一直沿袭着前辈流传下来的甘于奉献、矢志小麦育种事业的优良传统。他对恩师和身处的团队怀有深厚的感恩之情,在这个充盈着浓厚科学氛围的环境里坚持学习、重视实践,力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图强,用自己的心血摸索出了一条继承与创新并进的特色之路。
育种工作是枯燥的,并且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坚持不懈地忍耐和等待,自从进入到这一行业,茹振钢就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坚守在这片天地里。
从跟随黄光正教授研究“百农3217”“百农62”,再到黄光正教授去世后推广“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等品种,茹振钢在科研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创造。通过多个品种小麦育种的研究,他没有丝毫犹豫地投入到“完美”小麦品种的“创造之路”中。历经十年努力和心血培育出来的“矮抗58”经受八级大风不倒伏,苗期耐零下16℃低温不减产,抗小麦主要病害,中筋优质、高产稳产均表现出优秀特性。“矮抗58”一问世,就折服了种业界人士。从两院院士到农技人员,从育种专家到农民朋友,从种子企业到粮食企业,对其优异表现给与极大认可。
自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到生产应用至今,“矮抗58”累计种植面积已达到2.3亿多亩,增产小麦107.1亿公斤,创直接增产效益达170多亿元。它是河南省实现小麦连年高产稳产的主力品种,是国家小麦生产的支柱品种,曾为河南省夏粮生产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十连增”,被誉为“黄淮第一麦”。2013年,茹振钢携“矮抗58”走进人民大会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和团队创新图强、勇攀高峰的创举,获得了国家和人民的肯定与褒奖。
梦想就是前行的动力,在“矮抗58”的研究之后,茹振钢又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作物生态育种、网络代谢、形态构型及适应性仿真研究,开展了巨型小麦新品种创建、高产小麦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和低温敏感型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等研究。同时切入生态育种、形态构型的新思路,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适应性仿真研究,加强小麦遗传调控、品种创新、品质分析、生产应用研究等工作,立志于要实现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想一代的育种目标。今天,茹振钢的杂交小麦已进入到规模化制种阶段,他和团队正在与时间赛跑,盼望着能在近几年实现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达到亩产1300斤—1450斤的预定目标,为促进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添新的砝码。
茹振钢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肩负着“粮安天下育苍生”的责任和使命,他仿佛不知疲倦,永远行进在攀登育种高峰的道路上,永不满足,永不停歇,用追求卓越的执着态度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果实。通过多年科研经验的积累以及深入到田间地头上的实践体会,他将全力实现杂交小麦的梦想确立为新的目标。说到为之奉献了半生的小麦育种事业,他笑了:“这是一个享受创造的过程,这种状态和意境他人难以享有。”为了心目中不悔的小麦之梦,他让自己成为麦田的守望者,继续将汗水与希望播撒向绿色的田野,坚持奉献,收获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