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可截留降水20%左右,大大削弱雨滴的冲击力;
地表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泥沙减少到裸地7%以下;
1公顷林地至少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
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由此可知,种树的生态价值显而易见。
据测算,在城市,一棵树一年可以吸收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绿地面积每增加1%,当地夏季气温可降低0.1℃。宽30米的城市林带、绿篱可降低噪音6—8分贝。大气中含病菌量有树木的城市街道比没有树木的少80%左右。在农田林网内,风速通常可减缓30%—40%,湿度相对提高5%—15%,土壤含水量增加10%—20%。当城市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时,大气中的污染物可得到有效控制。
作为地球的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吸收粉尘、美化环境、愉悦身心等多种功能。
但是,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是否就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呢?
绿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需要讲究科学、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盲目种树。绿化只搞“奇花异草”不可持续,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只有合理规划、科学绿化,才能有效改善生态。
南有“杉家帮”,北有“杨家将”。这一句话道明,速生树种杉树、杨树在我国大江南北的迅速扩张,一度成为我国南北方地区植树造林的“主流”。
如今,各地对造林越来越重视,人工林面积越来越大,造林树种选择也越来越多。
那么,植树造林应该注意什么?如何让种树崇尚自然、回归环保本义?
由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发展“近自然林业”和“以水定林”这两大理念,尤其值得推崇。它是三北防护林建设37年的经验教训总结所得,可用来指导我国各地的植树造林。
所谓的发展“近自然林业”,不是以完成指标进行的盲目种树。而是在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适地适树,选用当地最适合的树种组合、植被恢复模式等,建设稳定的生态系统。这之中,尤其要重视乡土树种,其不仅是土生土长、已完全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固有树种,而且还是具有较好抗逆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先锋树种,更为关键的是造林和管护成本很低。
所谓的“以水定林”,就是植树造林必须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放到首位,坚持适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做到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建设林水相依、和谐共生的防护林体系,不能盲目地搞大树移栽。
总之,植树造林搞绿化,种什么?怎么种?种在哪?必须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