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自古以来就是由中心向外扩散的圆形结构。然而美国“生态建筑学之父”保罗·索拉里提出,未来人类的城市应该是“瘦型、线性、动脉功能的城市”。
显示在他的设计图上,这样的城市蜿蜒于自然地块的边际,两排功能复杂、形态各异的高层建筑并列而行,像是在自然边际形成的流线。城市内部和彼此之间由轨道交通连接,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线性城市的两侧则是开阔的田地、原野、山林、湖泊……
1968年,49岁的索拉里放弃作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丰厚薪酬,在美国亚利桑纳州首府凤凰城以北100公里的戈壁地区买了一块5000多亩的地。同年,麻省理工出版社发行了他的新书《生态建筑学:人类影像中的城市》。此后的45年,索拉里一直在戈壁中为设计他理想的人类生态城市而不懈奋斗,直到2013年93岁高龄辞世。
如今,他已去世近3年,那座戈壁中的“理想城”——被称作“人类城市实验室”的阿科桑蒂虽然只有五、六幢建筑,五、六十个居民和工作人员,但每年仍吸引上万名参观者和近千人前来学习。
索拉里的未来城市构想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他认为,未来城市规划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尽量减小占用自然空间、功能完善、可持续。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减少人们对石化能源的依赖、节约对土地和其它物质资源的占用、减少浪费、分享、公平、有利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保护……它具有许多理想化的特点。从其设计理念来看,索拉里的生态城市构想可以解决许多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城市病”,包括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人口和自然资源压力等等。
索拉里反对以汽车和公路交通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因为公路系统占用太多土地。他认为,理想的人类城市必须是立体的、空间紧凑型的,以轨道交通来实现人流和物流运输,而不能是“摊大饼”的模式。
然而这样的城市并不是功能简单、生活不方便的城市。“紧凑并不意味着牺牲城市应有的复杂性。每一个城市形成一个模块,每个模块里有各种设施,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大的模块有更多的功能。每个模块通过轨道交通连接,有一些不同功能可以互补,”索拉里在2013年去世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生活在线性城市里的人们很容易从两侧走出城市,进入大自然,接触到田地、原野、森林、湖泊和其它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环境不仅易于人们舒缓精神压力,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产品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缩小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减少城乡差距。
从1975年开始追随索拉里建设阿科桑蒂的日裔建筑学博士田村富昭目前担任索拉里创办的“柯桑蒂基金会”联合主席。他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城市给人类带来文明的繁荣,但是也带来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他指出,城市吸入大量自然资源,却同时制造大量垃圾,“因此,我们必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社会资源分散,通过迫使城市向上发展、沿自然边际流线型发展,来防止城市建设肆意向四周扩散”。
但是,把城市从圆形变成条形并非易事。田村富昭说,城市向周围放射状发展的问题难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除了山、湖等自然力量能够限制一个城市的扩张方向,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城市自觉自愿地限制自己向四面扩散。因此只有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控制才能使城市呈线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