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2016年中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在全国开考,据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约为177万人,比2015年增长约12万人,增长约7%,打破了自2014年以来的考研人数两连降趋势,其中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85万,占全部报考人数的48%。 新华社发 |
这是变革的一年。
高考改革,全国一张卷、多项加分取消,让考核更公平;吹响建设一流大学的号角,让教育更具活力;创业折算学分,学生可休学创业,让选择更加多元……
这一年,除了教育系统内部自上而下的改革,还有来自外部不同声音的冲击。
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孰优孰劣?用背真题的方法得来的考试成绩,为何得不到国外考核机构的认可?……这些不同的声音,吹皱教育界这一池春水。有质疑,有讨论,有反思——这些都会重新作用于教育本身。
2015,变革进行时。本报于此年末之际,推出关于“教育”的年终盘点。我们期待着,所有的变革,都能奏出属于它的时代之声。
1 任性转学引发“潜规则”质疑
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就能从排名靠后的学校转入排名前列的名校,这样的好事差点落到了17名研究生头上。1月1日,全国211、985名校湖南大学一次性接受17名他校研究生转学事件被媒体曝出,引发公众关于“转学腐败”的质疑。
结果,转学一事确有“蹊跷”。事件曝光后,湖南大学撤销了这17名学生转学的决定,该校校长、副校长以及湖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等多人因此事被追责。
5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转学工作的通知》,对于高校学生转学理由及审核程序做出了细致规定,扩大了不得转学的“负面清单”,要求转学理由和结果必须公开公示。这一文件出台,意在规范高校转学,填补湖大转学事件中暴露出的制度漏洞;填补规则空白,挤压因此前规定模糊而形成的所谓“操作空间”。
“转学制度有其存在的意义,应该进一步将转学程序尽量公开、透明,让其在‘阳光’下运行,广泛接受社会的监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如是评价。
2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大变脸”
2015年年初,全国90所高校陆续公布自主招生方案。今年是自主招生“大变脸”的一年:“北约”、“华约”、“卓越”三大联盟考解散;校长推荐取消,学生可以自荐;自主招生考试首次放在高考之后进行,面试环节更被看重,有的高校甚至聘请社会监督员保证公平公正。
为啥要改?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这样解释,自2003年启动试点的高校自主招生,虽取得成效,也由于部分高校自主招生定位不明确,热衷于“掐尖”“抢生源”,将其异化为另一场“小高考”,实则增加考生负担。
改革之后,家长和高校都有些“茫然”。对家长来说,是否在高考前抽时间来准备自主招生,成为两难;对高校来说,要将以往几个月完成的工作压缩在十几天内完成,难度加码。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改革过程中不进行政策上的反思,不寻找政策出现问题的原因,而是出台新的、甚至颠覆性政策,其实是走进误区。
改革之后,若要真正实现自主招生能力的提高,需要各个高校的教授深度参与且能真正处于主导地位,设计出能够辨识不同特点学生的招生方案,而非行政力量所主导的流程化、规范化的招生方案,否则,自主招生,也失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本来含义。
3 高考“全国一张卷”成大趋势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后,恢复“全国一张卷”成为改革大趋势。2014年全国有16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统一命题的有15个;2015年,又新增江西、辽宁、山东3省重回“高考统一命题阵营”,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至18个;2016年,将有25省份使用统一命题试卷。
高考命题方式经历过多次改变。从全国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又回到统一命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指出,这种“分分合合”,并非简单往复。“回归”统一命题,最为关键的作用在于保证高考试题科学性和整体水平,最终目标是达到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化。
当然,尽最大可能实现教育公平无法一蹴而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就认为,教育不公平的症结不在考试制度而在招生制度。而统一命题牵一发动全身,一些自主命题多年的省市,可能需要在教学、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才能跟上节奏。
“全国一张卷”或许只是第一步,它将为后续很多改革奠定基础,比如异地高考,比如打破分省录取,打破录取批次,实现一档多投等。
4 “零容忍”高考替考 考试舞弊入刑
2015年高考第一天就出了个“大新闻”。卧底记者曝出南昌成规模替考事件。组织替考者可谓“神通广大”,能成批制作假身份证和假准考证,甚至替考者本人照片都能录入教育考试院系统,达到准考证照片和替考者本人一致的“效果”。
7月7日,江西省教育厅通报了“6·7南昌高考替考舞弊案”调查结果,共处理各类人员42人。其中,6名替考组织者及中介人员由公安、检察机关立案查处;7名被替考考生和7名替考者,按教育部第33号令及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涉案的22名公职人员分别给予相关处分。
为何应对“替考”零容忍?事件曝出后即有媒体指出,只要有一名替考者最终得逞,就意味着变相剥夺了另一名考生受教育权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公平和诚信被消解甚至重创,每一名社会成员都是成本负担者和最终受害者。
今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替考入刑”规定,明确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替考者和被替考者将处以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而组织作弊者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
考试舞弊,终于不再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
5 学生自主创业折算为学分
如何激发在校学生的创业热情?要不,把创业这事,也折算成学分吧。2015年8月,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其中指出,高校要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同时,要探索建立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自主创业情况折算为学分。
11月,教育部也公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下文称《规定》),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部属高校征求意见。新版《规定》中,明确学生自主创业、获得专利可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习成绩,具体办法由学校规定。
如此一来,是否就能“学业”“创业”两不误,为大学生的创业梦再添一把火?不过,鼓励性政策的接连出台,并不意味着鼓励所有学生盲目创业。创业一事,九死一生,成功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学生有心创业,也该谋定而后动。
有了政策护航,可以让一部分真正有创新创业思维的学生,大胆走出象牙塔,用社会中“真刀真枪”的实践和高校中所学理论互为补充。不过,高校在制定细则时,也得衡量好创业成果折算学分的比重和份额,确保无心创业的学生,能在校园里有张宁静的书桌。
6 BBC教育纪录片热播引发教学方法碰撞
“中国老师大战英国熊孩子”,让教育也被“娱乐”了一把。英国广播公司(BBC)煞费苦心做了一场“教学实验”:他们招募、选拔了五位中国教师前往英国一公立中学执教,要求这些老师完全按照中国模式向英国学生授课;一个月后对接受英式和中式教育的不同学生进行成绩考核。这一过程被制作成了纪录片,一经播出,引发热议。
BBC表示,这样做的初衷是“探索中式教育方法是否可以被移植到英国的课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10月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时特意提到此纪录片,表示通过人文交流,中英两国文化中的精华正在对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英国民众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而中国民众也认识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当然,纪录片无意比较中式、英式教育法的高下。教育的成果无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尺,最合适的教育,应该是最受到学生认可的教育。重要的是,不同教学方法、风格能够相互碰撞;在社会的讨论、反思中,推动教育往良性方向发展。
7 修法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能否打通成果转化“中梗阻”,创造一批身价千万的教授、研究员?
这部法律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内含多条鼓励性措施。比如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对于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对于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参加人在不变其权属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与本单位的协议进行该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可以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净收入或者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
政策已有,但尚待一系列配套措施出台。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指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不能简单制定一个提高科技人员分成比例的政策就动员大家下海办公司;还得结合高校综合改革,从顶层设计出发,转变评价方式,建立专业化的成果转化机构,形成新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体系。总之,此事任重道远,还待各部门继续求索。
8 雅思取消部分中国考生成绩
今年7月至9月参加雅思考试的一些中国学生“很郁闷”:他们不仅没盼来成绩单,反而被拉入了“黑名单”。因被雅思认为违反了考试相关规定,这些学生的雅思考试成绩被永久取消。
“伸冤”也没用,雅思表示,只有在主办方拥有充分的证据判定考生有可能违反雅思考试的规章制度,并且导致无法保证成绩如实反应该考生的真实英语水平时,雅思成绩才会被永久扣发。
考生到底是踩了哪一条雅思考试的红线?多位在国内从事相关教育培训工作的老师对媒体分析称,这可能是因为“过度押题”或“考试舞弊”。由于雅思的试题均从题库中抽取,有些题目可能重复出现,一些培训机构也鼓励考生背诵“机经”。所谓“机经”,就是参加过考试的考生大方分享出来的当场考试题目。要是碰上原题,就是“走了大运”。但这一方式,实则碰触了雅思考试的禁忌——按照规定,考生不得泄露其考过的题目。
如果坚持以应试为根本目标的备考观念,走捷径以期叩开名校大门,反而容易养成不良语言习惯,给考生自己未来的海外学习造成困难。雅思取消中国部分考生考试成绩,虽只涉及300余名学生,但它背后对于公平的主张和规则的强调,值得教育者和考生去理解和反思。
9 高校“组团”刷“世界大学排行榜”
我国高校们要“组团”刷“世界大学排行榜”了。国务院11月5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列出了我国高校步入 “世界一流”的“三部曲”: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 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勃勃雄心,也是源于现实需要。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等教育实施内涵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并无公认定义,但它应当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大学精神,能够为各行各业培养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能够取得划时代意义科研成果,对本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中国的重点高校们,准备好了吗?
10 部分地方高校“接地气”转变为应用型大学
所谓高等院校,不一定非得“端着架子”一门心思搞科研,也可以“接地气”培养一批实践型人才。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11月16日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向应用型转变的高校,是不是就低人一等?其实,我国少许地方本科高校业已转型的成功经验已经表明,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以培育“动手能力”为核心的专才教育,是强调“实践性”的教育类别,而非教育层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类定位不同。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学者马陆亭也表示,在发达国家的高校体系中,应用型高校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高校转型发展是对我国高校体系的重新设计,而推动的重点就是应用型高校建设,这也是我国目前高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伴随着我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制度的不断完善,一批又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应能够用这种方式,实现其华丽转身,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