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业863·项目首席谈创新
编者按 2015年,是“十二五”科技计划的收官年,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十三五”科技大棋盘的研判年。
作为国家主体科技计划之一,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主创新为核心,全面加强现代农业前沿和核心技术的研究;获得了一批先进技术和新产品,在农业高技术重点和前沿交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显著提升了我国农业高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掌握未来国际竞争主动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为发挥科技专家智囊库的作用,35位项目首席专家围绕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聚焦农业863·项目首席谈创新》专栏,分享这些调研报告、决策咨询及政策建议,为读者奉上智慧的食粮和精神的宴席。
申请专利190项,授权专利7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04项,录取/发表论文286篇,出版专著2本;培养研究生325名、实用型人才400余人;提交国家、地方及行业等标准25项……
这是863计划“农业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项目所取得的部分成绩,该项目已为国家农业物联网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体系。
“构建全国互联互通的食品信息溯源物联网大平台,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该项目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教授郑立荣认为。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分布式数据网络以及软件定义等先进技术,构建了一个服务开放、标准统一、信息内容自主可控的食品安全物联网体系架构和应用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了开放的标准API接口、模块化应用集,并通过内嵌电子履历以及全维度部署仿真等,保证了公共服务平台的开放性、业务数据的安全可信性、网络部署的可扩展性等,降低了网络的部署成本;研发了面向多种主流异构编码的解析服务和信息溯源服务系统,实现了异构网络的数据互联互通,为构建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溯源物联网大平台奠定了技术基础。
目前,项目成果在黄河三角洲、陕西杨凌、内蒙古、江苏、浙江等多个地区进行了跨平台、跨地域的集成示范和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特别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现代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品牌建设甚至与光伏技术的金融投资等相融合,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从食品到健康的全链条价值,为新农村综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值得推广的商业模式。据悉,这些案例在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物联网与食品安全》专著中有详细介绍。
作为首席专家,郑立荣对项目如何进行科学管理还有更多的思考。
“项目牵头单位对课题承担单位的管理职能有待加强。”郑立荣说,目前,项目牵头单位对各课题参与单位在专项资金拨款、财务账目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没有专门的项目管理经费,因此,建议增加项目管理专门课题,由项目牵头单位负责,各课题负责单位参与,以保证项目的有效管理。
“要加强与产业以及国际交流并允许对项目目标进行微调。”郑立荣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产业本身以及国际技术都在发展,因此可以结合相关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在不降低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的前提下,可允许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以及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向计划领域办提出申请,对原计划中某些系统功能和指标作出一些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和市场对接,完善产业链解决方案,深入关注技术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与推广效果,为日后项目科研成果的大规模市场化应用和推广奠定更好的基础。
“要加强计划领域顶层专家的指导。”郑立荣说,农业物联网涉及交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需要加强多学科、跨专业人员间的交流合作,从而使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和延续性。因此,建议计划领域顶层专家每年听取项目汇报,加强专家与项目组之间的沟通与联络,及时做好项目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的衔接以及规划,同时共同促进与其他项目之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