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一场种植“轻简化”革命正在掀起
——看山东省农科院如何让农民实现“快乐种植”

    □ 本报记者 魏 东  通讯员 王祥峰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种地还要靠科技。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开展的高产创建及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一批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轻简化栽培技术应运而生,让农民实现了“快乐种植”。

    衣:轻简化植棉用工减少3/4

    今年10月中下旬,在位于东营市农高区的60亩盐碱地丰产简化栽培技术示范基地,一台大型采棉机驰骋其中,所过之处原本白花花的棉絮被采收的一干二净。以前,像收花这样的辛苦活,花钱雇工都很难。

    “采收是棉花种植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难实现机械化的环节。”山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说,以前棉花从种到收要经历40多道工序,每亩棉田用工至少需要25个,现在实现全程机械化之后,播种、喷除草剂和覆膜一次完成,出苗后不间苗、不定苗,简化整枝,一次施肥,采棉机收花,用工减到了6个左右。

    山东是继新疆之后的全国棉花生产第二大省,还是原棉消费第一大省。长期以来,棉花作为主要经济作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全省棉花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2560万亩。但传统种植棉花用工多,近年来由于植棉效益降低,自2008年开始棉花面积已连续7年下滑,截至2015年全省植棉仅剩750万亩。

    “在保证产量不减的前提下,减少用工是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董合忠对“轻简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轻”,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工,减轻劳动强度;“简”,就是减少作业环节和次数、简化管理;“化”,就是农机化与农艺有机融合,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他们研究建立了以精量播种减免间定苗,合理密植和与化学调控相结合实现简化整枝,控释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实现一次施肥等为关键措施的轻简化栽培技术,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主推技术,在山东、河北等产棉省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在最关键的机械化收获环节取得突破,选育出鲁棉研36、鲁棉研37、K836、鲁棉522等机采棉品种(系),建立了基于精量播种与集中成铃为核心内容的机采棉农艺技术。

    2015年11月14日,山东棉花研究中心编写的《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和《机采棉农艺技术规程》2个地方标准通过了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

    食:小麦“两深一浅”简化栽培每亩节本增效200元

    10月15日,在菏泽市东明县马头镇小康寺村举办的山东省农科院小麦“两深一浅”轻简化栽培技术播种观摩会现场,600亩覆盖着玉米粉粹秸秆的农田里,20余台小麦播种机开始示范作业,耕地、播种、施肥、镇压,一气呵成。围观的农民纷纷上前扒开土层察看播种质量,这么多道作业程序,居然能一次完成,令人眼界大开。

    如今,面对世界低粮价的压力,我国粮食如何才能有竞争力?依靠科技节本增效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效益是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主攻的重点,小麦“两深一浅”集成创新技术由此诞生。

    “两深”是指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和深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一浅”是指适当浅播种保证小麦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跟传统技术比,每亩播种比原来减少一半,降低至15—20斤,施肥减少15%—20%,小麦增产却达到10%左右”。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小麦栽培岗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王法宏研究员介绍,由于减少了作业程序,节省种子和化肥用量,提高单位产量,每亩节本增效200元左右。

    “现在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播种、施肥过量,连年旋耕导致土壤耕层变浅、蓄水纳墒能力降低,针对这些制约产量提高的因素,我们通过栽培技术改进和机械研发,创新集成了这套小麦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王法宏进一步解释道。

    引进小麦“两深一浅”简化栽培技术,从种点试试看到进行万亩推广,东明县麦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国兴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儿。“第一年我买了1台播种机,种了150亩;去年又买了10台,种了13000亩;今年我们合作社买了25台,要种26000亩!这技术让我每亩地平均增收100斤,节省作业成本70—80元,按照刚公布的201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斤1.18元算,总体算下来可节本增效500万元!”

    为理事长马国兴立下汗马功劳的是这台“固定道深松分层施肥免耕播种机”。该播种机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和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共同研制,播种速度每小时达到15亩,苗带旋耕、振动深松、肥料分层、集中深施、双行播种、播后镇压等多个环节一次性完成。“一项新技术要大面积推广,关键在于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王法宏深有感触。

    据介绍,该技术在山东省已累计推广600余万亩,推广面积正逐年迅速扩大。“依托粮食种植合作社,我院示范推广的小麦‘两深一浅’简化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了粮食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是山东粮食生产方式的一种创新,该技术或将带来种植模式的革命”。对此,山东省农科院科研处处长张正信心满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