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纯银 刘 根
“大爱文化,教学系怎么建?”一段时期以来,后勤学院后勤指挥系党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坚持用宽阔的胸襟,接纳教研一线的各种新生事物和鲜活事例,从普通教员的一技之长、一个闪光点、一种情怀、一份付出等点滴之间、细微之处,发现身边最美教员,推进全系建设发展。
刘分良:教战为战
刘分良是后勤指挥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从军30年来,多次被该院表彰为教育理论创新和爱院奉献先进个人,2003年被总后评为学习成才标兵,2005年享受全军优秀科技人才三类岗位津贴。
刘分良有个信条,他认为教员上课就和士兵打仗一样,想要打得赢,就得自身硬。这两年为推行实战化教学改革,他机关、部队往返跑,争课题、争任务,又是和部队搞联演联训联考,又是把手下教员撒到各个部队岗位上去。他觉着,尽管教学任务重,人员又缺编,但这样做还是值得的,搞指挥教学的,要做到源于部队、高于部队,首先要靠拢部队、深入部队,教战首先要学战,不能啃老底子。
熟悉刘分良的人都说他不仅教学工作搞得好,更可贵的是他踏实勤奋的品质。学院学员多,教职人员少,工休矛盾比较突出,采取的是系主管教研室和学员队的管理模式,很多教授教员都兼顾或者代理着行政职务,刘分良也不例外。为了避免日常行政事务影响备课质量,每晚7点他准时到办公室加班2小时,查阅资料,修改教案。双休日对于刘分良来说,更是充实自我、完善教学素材的黄金时间,雷打不动。2011年他担任系主任时,儿子面临高考。刘分良却因为一个联训联保课题,主动要求下部队调研,走之前他对儿子说:“你是军人的后代,注定要比别的孩子多一份成熟自立,少一份父母关怀,我相信你一定能行。”最终,在他的鼓励下,儿子超水平发挥,考出了优异成绩。
郎丹扬:润物无声
1971年出生的军事教研室副教授郎丹扬,2000年国防大学毕业来该院执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周边战略环境、地缘政治及地缘战略。主讲课程:《军事战略》。连续三任院领导履新后选听的开学第一课,他都是主讲人。
尽管一门课讲了15年,内容已烂熟于心,但只要第二天有课,郎教员仍会花上整个白天和晚上的时间进行备课,重新揣摩推敲教学要点以及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琢磨教学组织创新性,并上网搜索学科前沿动态,将最新的学科进展融入教案。他要求自己必须做到每课必备、逢讲必新,哪怕是当天早上七点发生的全球热点事件,都要进入早上八点的全程脱稿讲授。每年的寒暑假,他都要根据新学期的教学安排,瞄准时代脉搏和战略研究最新动向,重新准备教案,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选择了一种职业,就选择了一种人生,我就是一名平凡的教书匠。”郎丹扬如是说,更如是践行。近年来,郎教员与同事们一道,积极探索军事战略教学改革与创新,使这门面向指挥军官的基础课,更加注重培养思维,更加注重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一期又一期学员的一再推崇。
李学虎:紧贴基层
李学虎是后勤学院后勤指挥系军事教研室讲师,曾作为优秀教员代表赴德国留学两年。在三尺讲台上,他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曾获全军军事基础理论教学竞赛特别奖等好成绩,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集体三等功两次。
课堂虽不见硝烟,却是为打赢战争而设。李学虎认为,作为一名军校教员,教学的核心是为战教战,教学科研虽然在幕后,却直接支撑着能打胜仗的前台,因此教学实践都应结合基层部队实际,服务于部队战斗力。
在受领边境联合作战教学任务后,李学虎为了使教学贴近实战、贴近部队、贴近战场,放弃了假期休息时间,历时3年,先后6次自费深入祖国西南边境,足迹遍布中印、中越、中缅、中尼等8国边境,走访多个边防哨所,翻越5000米以上的山口70余座,对六条进藏路线一一进行了实地勘察,在广袤的西藏、新疆、青海、云南等大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用双脚丈量着祖国的西南边境。扑下身子融入基层部队,李学虎掌握了大量宝贵详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既接了基层的地气,又添了育人的底气。
林晓:联动联通
教员林晓是全军正在开设和讲授《联合战役空军后勤保障想定作业》课程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
谈起自己的成功之道,林晓说她与一个“联”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该院当年面向全军求贤揽才,打出的是“大联勤”牌,重点从海、空军、二炮军事院校和作战部队选调优秀干部充实教研一线岗位。也正是这样的机遇和巧合,她从空军某部经过层层选调考核来到这里。
得益于这个“联”字诀,她在军兵种后勤这个大熔炉里不断吸取养分、成长成才。该院为强化实战化教学水平,逐年加大了教员赴军兵种代职学习和军兵种交叉集训的力度。她有幸靠“联”字诀在军兵种后勤联动联通的教学研究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席位”。
在采访的最后,林晓深有感触地谈起一件趣事,学院政委何振喜在走访学员队时曾提及“定期给门窗的合页上油防锈也是一种文化”。她说“合页”发挥的就是“联”的作用,对“联”的研究亟待深入,这里面蕴含着大学问、大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