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赵英淑
■第二看台
“资教工程模式,是一个教育的创新,是一个扶贫的深化,是一个慈善事业的亮点,应当得到广泛的借鉴。”12月1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缪瑞兰在“资教工程创新教育扶贫模式”研讨会上说到。
实施二十多年的希望工程曾极大地改善了边远农村、贫困山区的校舍等硬件设施,当前茅草屋式、走风漏雨的教室很少看到了,即使在最贫困的地方,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然而乡村教育却面临着教师“下不去”“留不下”“教不好”等问题,偏远贫困山区的青少年很难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硬件好了,软件如何加强?
与传统捐助校舍硬件设施的教育扶贫项目不同,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传梦公益基金发起的“资教工程”通过一整套科学创新的制度设计,从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乡村学校最薄弱的师资入手,有针对性地聘请贫困地区有志从教或者未能良好就业的应往届师范毕业生进入到当地的乡村学校教学,不仅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使得贫困山区孩子在信念培养、人格养成、素质教育、知识习得方面获得了与城里孩子一样均等的教育资源。对此,传梦公益基金执行主任孔维解释:“只有改变教师才能改变孩子,只有改变孩子才能改变未来,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些年推进‘资教工程’奉行的理念。”
2014年5月,“资教工程”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光照镇规模小学启动,首批招聘6名音、体、美、英语、计算机、学前教育教师。2014年9月后于该县又陆续启动4所项目学校,招聘教师17名。在贵州晴隆县取得了成功经验后,“资教工程”模式又推广到云南省腾冲市,腾冲市位于中缅边境,交通闭塞,音体美教师缺编也很严重。据腾冲市教育局介绍, “资教工程”于2015年9月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设立7所项目学校,招聘教师25名。
目前,“资教工程”已在贵州省晴隆县、云南省腾冲市遴选了12所项目学校,招募资教教师48人,受益学生2700多人。热心公益项目、电视主持人王筱磊说起“资教工程”,满是赞许,他说:“这个项目是让一个自然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了。”他解释道,这个项目从人最原始的真善美出发,唤起山里孩子灵魂深处对美的追求,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来自规模小学六年级的布依族男孩罗素在三年级以前从来没上过音乐、美术、体育课。现在他却很喜欢唱歌、画画和打球,更重要的是,他再也不用担心音体美老师的离开,相反,音体美老师会和语文数学老师一样,一直在学校守候。项目爱心大使、《时间都去哪了》演唱者、音乐人王铮亮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立足山区教师本地化,具有可持续性。我来自四川,又是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大学老师,深知偏远山区孩子对音乐的渴求。”
龙涛是“资教工程”第一位资教教师。他说,当他骑摩托第一次踏上通往规模小学的那条颠簸的山路去应聘时,他本来想着这条路烂到这种地步,下次坚决不来了,可是当孩子们快乐地和他一起唱歌,一窝蜂地出来为他送行、期盼他回来时,他还是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呼唤,决定留下来。
“他们的到来提升了孩子们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拓展了农村孩子的眼界,老师有时会带着学生们拿着乐器到林间歌唱,很多孩子都不愿放学。周末,有了老师们的陪伴,留守孩子也不再孤单。”规模小学校长龙江说。
龙江坦言,由于正式教师不足,兼职老师又缺乏专业知识,当地音体美课程直到资教老师的到来才真正开展起来。创作型歌手许飞告诉记者,虽然她参与这个公益项目时间不长,但她感觉这个项目意义深远,规模之大,影响力强,她愿歌声唤起更多的人对这个项目的关注。
中加国际学校董事张蕾为两所学校捐资。她说:“我之所以参与进来,是因为这个项目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们,而且是一种有尊严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