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5日 星期六
屠奶奶,见到您好难
本报记者 张盖伦
12月4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出发前往瑞典领奖。新华社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供图)

    12月4日12点50左右,如果没有延误,飞往斯德哥尔摩的飞机,将在大约1个小时后起飞。

    然而,专门预定的首都机场国际贵宾休息室里,主角屠呦呦奶奶仍然没有出现。

    有记者已经开始联系后方编辑:“采不到,很有可能采不到。”广播台的记者摆弄着采访机,调侃着:“就算能录到她一声咳嗽,也算一个现场啊。”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将要飞赴瑞典领奖。没能在她出发前见上一面,对媒体来说,确实遗憾。不过,这个遗憾,又完全在意料之中。

    本周跟编辑报送选题的时候,我就先给他们打了一剂预防针:“屠奶奶很低调,即使我们去了机场,也很难问出什么。”

    曾有媒体这么形容屠呦呦——对外界关注有着近乎顽强的抵抗。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刚刚传来时,屠呦呦也接受过一些媒体的采访。但当关注越来越多,这位85岁的老人选择“闭门谢客”。

    11月30日,在通过正式途径联系屠奶奶无果后,同事和我揣着两颗忐忑的心,拎着两袋水果,贸贸然找上门去。

    邻居一见又有人找她,主动劝我们:“老太太谁也不见。这么多天,我给她拦了多少拨人啊,你们也真的甭费劲了。”屠奶奶邻居是这栋楼的楼长,自老太太获得诺贝尔奖后,楼长就成了屠奶奶家的第一道防线。

    多年的邻居,也深谙老太太的脾气。我们当时就知道,采访,必定是没戏了。

    但门还是得敲,该表达的意思还是得表达。我默默躲在同事身后,看她大无畏地按下门铃。

    很快,屠奶奶的老伴李廷钊老师就拉开了门。看到两个陌生人站在门口,他很淡定,耐心地听我们自我介绍。当我们说到“记者”“专访”的时候,李老师就笑着开始摇头:“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还要准备获奖致辞,挺忙的。”

    不接受采访,意思表达得很明确。我们递上水果,李老师马上退后一步,说着“不要不要”,迅速把门关紧了。

    于是同事和我在回程的路上,互相安慰:“没事没事,送机的时候还有机会聊两句。”

    不过,我们还是没能逮住这个机会。

    13时左右,一直负责对接采访事宜的工作人员走向我们,带着歉意宣告,屠奶奶不会来采访现场了,她已经走其他通道办理手续通关了。

    我们最后能看到的,只有随行人员赶在飞机起飞前发回来的照片:屠奶奶戴着一条红黑格子围巾,穿了件黑色大衣,做了一个挥手道别的动作。

    (科技日报北京12月4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