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3日 星期四
赵国望:小腕表里的科技大师
本报记者 贾 婧

■企业一线创新力量

    钟表大师,是十九世纪以来,机械表发源地欧洲对钟表行业顶级人才的最高褒奖。“七零后”的天津海鸥手表集团高级工程师赵国望,是12位被中国钟表协会首次授予 “钟表大师”称号的中国制表行业顶级人才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海鸥工业园技术中心高档机芯设计室里,赵国望正在帮徒弟看设计图纸。屏幕上表盘烦琐而枯燥的线条映射在年轻的面孔上,隐隐的学生气,让人很难将他与“中国钟表大师”联系起来。

    找找这扇“门”

    2001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赵国望,作为公司招聘的第一批技术人才走进了海鸥集团。当时,机械表刚刚经历过一次来自新兴电子表的冲击,元气大伤,海鸥也刚刚从盲目跟风,转向重拾机械表的独立研发制作。

    刚刚进厂的赵国望虽然从事设计岗位的工作,但对怎么设计手表根本不摸门。于是,画图、测零件、上车床,只要跟做表有关系的活儿他都干,目的就是要找找这扇“门”。熟悉手表,赵国望用了3年。2003年,他独立承担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快速完成了三针分离自动表的设计,获得了市场和专业人士的认可。

    “问”鼎世界尖端设计工艺

    问表是机械表的一项复杂功能。简单地说,问表就是可以报时的表,表壳边有按钮或拨柄,按动它时,便可以听到“叮叮咚咚”的声音,让人可以用听觉来分辨时间。这样的功能在电子表上十分常见,但这一功能却是机械制表工艺中的一项大挑战。在有限的空间里加入复杂的报时结构,必须进行多次结构调整,很多零件如头发丝一般细小。

    2004年底,公司为赵国望成立了工作室,尝试按照独立制表师的模式培养技术人才。被称为世界手表三大经典之一的问表,成了赵国望和团队的第一个挑战目标。

    “白手起家”令赵国望记忆犹新,“刚开始的两年没资料,没机芯,只能看别人的产品、照片,但人家结构怎么动的我们都不知道。看着也就是四五十个零件装在一起,可是四五十个结构是联动的,最尾部有问题往往不是那里出的问题,你得往前找,只能靠时间,靠经验积累,不停研究相关结构”。小小的一块机械表,内里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尤其是问表这种顶尖工艺,光零件就300多个,小零件都是按零点几毫米计量,全都需要手工安装。

    与此同时,公司加大了硬件的资金投入,巨资引入了慢走丝、高精度的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高端加工设备,帮助团队解决了零件加工精度难题。

    2007年3月26日,海鸥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国产三问表在赵国望手中诞生,300多个微型零件在直径30多毫米的空间中上百次精密咬合,最终将不凡的声响完美定格。

    拿下“三合一”这张王牌

    赵国望和他的团队并未停驻于此。2009年,他向世界制表业最顶级的工艺,包含陀飞轮、万年历和问表于一体的,结构最复杂的“三合一”发起冲击。

    “三合一”的制表技术一直被瑞士、德国等少数国家垄断。对于啃下这块硬骨头,赵国望能借鉴的,只有机械原理、国外产品的广告图片以及一块老怀表。“光想没用,就得翻来覆去地画。”为了研制工作,赵国望在蓟县“闭关”钻研图纸。

    2010年,国内首款超复杂“三合一”机械手表最终在连做梦都在画图纸的赵国望手中诞生,这款表由435个零件组成,零件公差精确度0.001毫米 ,相当于头发丝的八十分之一。

    将这款表拿到耳边,可听到“叮叮叮”优美的报时金属音,在不借助钻石等昂贵装饰的情况下,仅凭工艺,这款手表单只售价达到了168万元,无论从售价和技术都确立了“海鸥”品牌在国内的榜首位置,将中国精密制造业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今,年轻的制表大师正在经历着从技术到艺术,从繁复回归本质、从模仿到发明的转变。赵国望深知,要改变世界对中国机械表的偏见,就要为未来海鸥的产品,装上一颗颗包含自主发明专利的“中国芯”。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