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南大学商学院2015级工商管理专业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堂上,来了一位特殊身份的老师,他并非学校专任教师,而是学院聘请的企业家辅导员、无锡东方环境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岩博士。课堂上,他巧妙地将人生哲理、创业经历和学生实际结合,启发大一新生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
像郑岩这样的企业家辅导员,学院目前共聘请了107位。“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关键在于科技人才支撑。高校如何服务好地方?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们旨在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江南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李佳敏说。
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企业家辅导员”育人项目,启动于2013年10月,是江南大学商学院基于协同理论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个新探索。经过公开招募和筛选,先后有三批、107位政治素养好、管理经验足、热心投身教育事业的企业家参与育人工作,实现全院本科生、研究生班级的“全覆盖”。
“通过一个企业家对接一个班级的‘1+1’模式,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大学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设计、职前角色转变等进行科学引导,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兴业英才。”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周小浦说。
企业家:“带着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想为大学生做点事”
究竟是什么,吸引这样一批身价少则百万、多则上亿的企业家走进校园,做起“企业家辅导员”这项教育公益事业呢?
原来,他们不为别的,是想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企业家辅导员、无锡环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钟伟,曾于2013年初随国家领导人前往南非访问,深切感受到当代企业家的责任与使命,得知启动“企业家辅导员”项目时,他第一时间报了名。两年辅导员工作,蒋钟伟坦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尽心为同学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也常常被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纯真情怀和青春活力感动着!”
一群和蒋钟伟一样志同道合的企业家来到了江南大学。学院提供企业家辅导员沙龙、研讨会等互学共享平台,尝试“轮值主席制”等,加深校企联系,强化规范管理,共探教育规律,激发育人活力。
如今,这批心怀梦想的企业家,通过参与主题班会、思政理论课、就业指导课、举办模拟招聘会、提供见习就业岗等一系列活动,鼎助青年学子树立理想信念、明晰职业规划、促进就业创业,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从企业家身上,感悟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坚守”
前不久,在校团委开展的“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中,企业家辅导员、远东控股集团首席行政官周东佼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
学生袁鲸涛回忆起这次班会,说道:“周老师还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她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在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前往灾区,为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等经历,让我们领略到她大爱奉献的人格魅力,感悟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坚守!”
两年来,有的企业家积极为同学荐好书,利用班级“读书会”,用经典滋养心灵;有的企业家带领同学素质拓展,参与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的担任学院“半月坛”人文讲座嘉宾,还深入宿舍,与同学们谈心交流。
在言传身教中,学子们受到了鼓舞和指引,明确了责任与使命,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了职业观和择业观,获得了素质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学校:“企业家辅导员,是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创新之举”
学校的“就业指导课”课堂,出现了企业家辅导员的身影。18位企业家受邀,为即将走上职场的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社会需求,分享笔试面试准备、行业用人标准等,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回想起这段特殊经历,今年刚入职企业家辅导员单位的金融1101班学生周君宁藏不住内心兴奋,“企业家辅导员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步入职场的桥梁。”
学院定期举办企业家辅导员单位“专场就业(实习)招聘会”“模拟招聘会”、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等,为企业选才用才、学生就业见习提供平台。中国工商银行无锡分行、卡特彼勒、中国太平洋保险等百余家辅导员企业陆续来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千余个。
负责对接工作的黄凤琼老师感叹:“企业家辅导员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他们用经验优势引导学生,用成功历程感召学生,用实习岗位锻炼学生,实现了企业方略、价值理念、职场之道等的“实打实”传递,在提升就业竞争力、强化实践创新力上的作用,是高校政治辅导员还做不到的……”
两年来,这群特殊身份的辅导员,活跃在学校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累计在校开展辅导活动206次,参与教学活动45次,提供就业岗位1230余个,受益学生达5700多人次,深受师生的喜爱。以远东控股集团为代表的3家企业家辅导员单位,捐赠江南大学“尚学教育基金”350万元,奖教助学,将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持续推向深入。
汇八方涓流,铸教育伟业。可以说,“企业家辅导员”项目的实施,成为江南大学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创新之举,有效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的共享共赢,促进了“学校为企业助力、企业回馈教育事业、协同提升育人质量”的良性循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