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如何敲开现代农业的“核桃”
——山东省农科院求解农业发展“三大矛盾”

    本报记者  魏 东  通讯员  王祥峰

    核桃味美肉鲜,但外壳坚硬。解决农业大省山东的难题犹如敲核桃,轻了,敲不开;重了,易破损。

    “我们要敲开核桃,既看到挑战中的机遇、差距中的潜力,又找出先进中的落后、成功中的隐患。”这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对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考察山东时重要讲话的理解。敲开农业转方式的外壳,山东农业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对症下药”?

    两年来,山东省农科院的科研人掌握了敲核桃的智慧和力度,努力求解农业发展“三大矛盾”。

    矛盾一:面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流、基层农技水平低下的现状,如何端稳饭碗?

    对策:“向科技要粮”成为科研人求解的首要命题

    52岁的马国兴是菏泽市东明县农民。2008年,他牵头成立了小麦种植合作社,由于缺少新品种、新技术,合作社发展比较缓慢。

    两年前,他寻求科技帮助,购买了几台出自山东省农科院的小麦“两深一浅”配套播种机。收获时,他仔细算账,发现这种技术比传统技术每亩增产100斤,种子用量也减少一半,这使得每亩小麦生产成本减少100元,节本增效200元。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谁来种地”的问题突出,留下来的农民也面临着“怎样种地”的难题。如同马国兴的合作社,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出路。在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周林看来,种地农民成立新型经营主体,聚拢更多土地,并广泛利用科技带动了粮食增收。

    主动对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需求,将他们的难题作为课题研究,这是山东省农科院坚持的科研导向。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有多难?传统的以田间选择为主的育种方法无异于“大海捞针”,有的科学家倾其一生也捞不到那根“针”。山东省农科院通过分子标记,量身定制“完美的种子”,缩短育种进程,选育的“济麦23”参加生产试验,表现优异。

    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年推广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占山东省近60%、黄淮麦区的25%。特别是“济麦22”创造了单产最高、年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三项“全国之最”,连续6年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品种,截至2015年夏收已累计推广超过2亿亩。

    矛盾二:在缺人、少地、贫水的资源约束下,农业如何由粗放转向精细?

    对策:对人、财、物的“节约”成为科研关键

    以前,种棉花是一件麻烦而辛苦的事,从种到收要经历40多道工序。按照每日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传统的棉花生产全程至少需要25个工作日。“25个工作日?不,只需要6个工作日。”这是山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团队几年探索的成果。

    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认为,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产品价格下跌、国际农产品冲击等严峻问题,要重点研发以“轻简化”为核心的新技术,用机械代替人工,实施精量播种,减少作业环节,实现农机与农艺相融合。

    花生种子易受潮变质,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每穴双粒播种,甚至有的播到每穴3—5粒。今年9月,万书波团队的花生单粒精播技术在青岛平度市春花生高产攻关田创下亩产782.6公斤的全国单产最高新纪录,打破了人们“只有一穴双粒创高产”的传统认识。

    发誓“再也不愿种地”的德州农民魏德东成了全国知名的“粮王”——他种植的小麦、玉米单产总比本地其他种植户高出10%。2013年,在山东省农科院组织的一次专家走基层活动上,该院科研处处长张正为其介绍了一种新技术。在接连遭遇夏季洪涝、初秋干旱等不利条件下,这种“玉米-花生宽幅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仍然使亩产玉米达1040斤,与往年持平,并增收花生240斤。

    与国内其他省份无异,山东的大田也面临着环境资源约束,这就需要一些拥有高科技“内核”的“傻瓜式”栽培新技术,上述以“轻简化”为核心的新技术便应运而生。

    矛盾三:土地重金属污染,农产品药残超标挑战“舌尖上的安全”

    对策:杜绝激素和农药,回归绿色农业

    这个秋天,济南市崔寨镇村民张波不用再为西红柿害虫防治而头疼,因为他的棚里用上了天敌防治技术。

    以前,菜农靠打化学农药对付最严重的害虫白粉虱,但越来越多的农药不仅“锻炼出”白粉虱的耐药性,而且容易导致蔬菜药残超标。现在,山东省农科院的一张小卡片解决了所有问题。

    这并不是普通的卡片,“小卡片上粘着丽蚜小蜂的‘黑蛹’,丽蚜小蜂可以从卡片上钻出来,主动的去寻找粉虱,并将卵产在白粉虱若虫体内,从而将粉虱杀死。而且结合使用雄蜂授粉,代替激素喷花或蘸花,省工省力省钱。”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郑礼说。

    近两年,该院组建了国内技术领先的“天敌与授粉昆虫研发中心”,已攻克多项工厂化繁育技术“瓶颈”。今年,他们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在武城万亩示范,寄生率为迄今有关大面积释放赤眼蜂报道中最高,平均每亩减施农药1公斤。

    如何敲开现代农业的“核桃”,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矛盾?山东省农科院用“接地气”的成果做出了回答。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