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无锡:吹响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集结号”
■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吴伟新

    今年8月,江苏无锡在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围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出台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确立了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设计”,对于无锡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可以说,如果这一战略得到顺利实施,无锡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红利,争得更大的发展优势。我们要增强战略意识,放出眼光主动作为,认真对接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加强统筹谋划,落实具体措施,实现既有数量更有质量的发展。”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说。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就无锡制定出台《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以及如何融入国家战略加快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等,采访了无锡市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高新区领导。

    国家战略倒逼:探索加快转变发展新路径

    2014年10月底, 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八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横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五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根据批复内容,同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照执行《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28号)中确定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各项政策及配套措施。同时,支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结合自身特点,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批复指出,要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科教人才优势和开发开放优势,积极开展激励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紧随其后,国家科技部又出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在完善创新一体化布局中指出,要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核心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

    众所周知,江苏是全国第一工业大省,苏南则是产业高地。产业转型升级,苏南势在必行;自主创新示范,苏南责无旁贷。而江苏无锡,更是我国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重要的发源地,也是开放经济的先导区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区。

    记者了解到,无锡高新区(含国家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和江阴高新区之所以被列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城市核心群”,在于其创新能力和产业特色。

    目前,就无锡新区和江阴以及宜兴环科园三个板块来说,分别在物联网、新材料、环保两三大产业领域在国内形成先发优势,成为全国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区。

    无锡高新区以全市6%的人口、土地和资源消耗,创造了全市1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45%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江阴高新区成立20多年来,不仅以全市土地面积的5.4%创造了全市四分之一强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江阴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更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和本土企业高新化”和“以人才引领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育育成化”的特色转型发展道路,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创新的“科学发展先行者”。目前,全区已形成了金属新材料及高端制品、高端智能装备、融合通信装备及材料、现代中药及生物新药等先进制造业和总部经济、软件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城市经济、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引进了比利时贝卡尔特、荷兰DSM、日本东芝、中粮集团等十多家世界500强及知名跨国企业,拥有全球最大的钢帘线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单体特钢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主板电路板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麦芽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钢丝绳和大桥缆索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

    宜兴环科园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是科技部和环境保护部共同管理与支持单位,列入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发展计划。经过40多年的环保产业积淀和20多年的园区发展探索,宜兴环科园已经积累了良好的承载基础。环科园产业集群优势突出。至今,已孵化培育环保企业1700多家,产品涉及水、声、气、固、仪及配套产品六大类、20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环保工程总承包为龙头、以环保设备制造为重点、以原辅材料及零部件为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水处理装备自我配套率98%,水处理行业占全国市场份额40%以上。2014年,宜兴环科园环保产业技工贸收入超过600亿元,是全国环保企业最集中、产品最齐全、技术最密集、产出规模最大的环保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全园(含高塍)实现工业应税销售423.6亿元,增9.7%,规上工业产值260.3亿元,增13.0%。

    正是凭借如此的实力,根据《苏南发展规划纲要》中,无锡高新区、江阴高新区、宜兴环科园又被明确为重点建设的创新核心区,并提出:

    江阴国家高新区大力发展以特钢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滨江科技城、盈智城科技金融总部集聚区、御龙湾科技创业社区、特钢新材料及其制品科技产业园、江阴传感网科技产业园、江阴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科技产业园、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江阴临港新城新能源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

    宜兴环科园要建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国际化、创新型服务型科技新城”,把“中宜环境医院、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哈工大宜兴环保技术研究院”等作为建设重点。

    《纲要》要求到2017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科技指标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到2020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建成一批一流创新型园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苏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集聚一批具备全球视野与战略思维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涌现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说,这个国家战略的实施,意味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新苏南模式”正式开启。这对多年来一直在创新发展之路上探索行进的无锡而言,无疑迎来了实现跨越发展的春天。

    但事实上,尽管无锡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扮演着“率先和示范”角色,特别是经过30多年发展,在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市场体制、城市功能、科教资源和联动发展上,已具备较好的“实验条件”。然而,对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无锡来说,如何融入这一国家战略并快速起跳勃发,这将是一场新的考验。

    有人说,“无锡经济发展正处在历史上特殊困难的时期。”其实,这话说的不是没有道理。无锡突出的问题在于制造业水平仍没有完全走向高端、外向化发展水平尚需提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引入机制不足、新兴产业规模偏小,资源环境严重制约,致使经济整体增速缓慢。

    无锡该如何破题?“要充分看到无锡有优越的投资环境、扎实的产业基础、活跃的民营经济、勤劳智慧的干部群众等基础和优势。不因有困难而丧失信心,不因有矛盾而动摇信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始终保持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顽强斗志,凝聚全市上下的力量,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举措,把发展的旗帜高高举起,把发展的信念深深扎牢,把发展的工作紧紧抓住,不断开辟无锡发展的新境界。”李小敏说。

    而在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吴建亮眼里,可以说,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源”的国家战略,让无锡迎来了转型提升的最佳契机。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不但要搞科技创新,还要引领更大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注重技术层面的创新,还要注重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更要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协同创新。”

    “苏南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后,将倒逼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行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试点工作,以更加优惠的财税、经济、政府采购、考核政策支持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我们清楚认识到,必须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突破,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才能把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江阴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冯爱东说。

    如今,无锡这块创新创业的热土,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今年来,无锡手攥着国家对自主创新示范区特殊的政策红利”,紧抢抓发展新机遇,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制定出台《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加快转变发展新路径。

    对接国家战略:先行先试当好示范和引领

    有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快于服务业投资12.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5%,占工业投资的68.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515.27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6万件和2.3万件,获得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5项,其中金奖1项;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8.9亿元,同比增长24.4%,缴纳税收7.2亿元,同比增长56%;全市科技载体企业入驻率达到75.6%,预计在孵企业全年完成营业额65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

    事实上,无锡在发展中呈现出的新景象,离不开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引领。

    无锡在这个《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科技、人才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一区 三核多特”(“一区”指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三核”指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多特”指辐射到的各市(县)区的特色高科技产业园区基地)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到2017年,无锡示范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创新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成一批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集团,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人才总量突破165万人,建成3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重大科技服务平台、5个国内领先的特色产业集群。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围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这是建设无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吴建亮说。

    如何对接国家战略,先行先试当好示范和引领?记者从无锡《三年行动计划》中了解到,今年起,将从几个方面发力:

    建设高水平科技产业园区。以“一区三核多特”为重点,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园区内外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着力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以及省级科技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基地)等园区的主体功能,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加快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争创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构筑无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地。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鼓励和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增强其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加速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牵头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牵头组建产业技术 创新战略联盟。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锡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引导外企建设研发中心,开展原创性研发活动。到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00家。

    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集群。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重点发展物联网、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等产业,培育一批技术创新活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接“中国制造 2025”计划,积极实施“互联网+”计划,加快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机械、冶金、纺织等优势产业,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使传统产业走向价值链的高端。支持企业积极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创意、研发、设计,强化自主技术、专利与标准的融合,推动优势制造业品牌化发展。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采用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速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向无锡集聚,加快推进建设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水污染控制研究所等外地高校院所在无锡建立的研究机构。充分挖掘在锡的部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潜力,形成无锡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带,加快其技术成果 在无锡转化。面向国际前沿和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物联网与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微电子、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部署建设特色明显、支撑作用强、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设施,积极建设超级计算中心、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生物疫苗及检测诊断公共服务平台、宜兴环境医院等重大科技平台,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空间。积极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更加积极地吸纳全球创新资源,鼓励创新资源要素跨境流动,形成深度整合的开放创新格局。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与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与美国、欧洲、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科技园区的交流,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重点深化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合作,实现境外创新成果长期稳定向无锡企业扩散。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健全国际科技交流机制,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鼓励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或是收购国外的研发机构,实现设计、研发的国际化。

    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手作用,整合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到2017年,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12万人,海外归国人才达1.2万人。加快集聚高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无锡的职业教育优势,加大产业技术人才培训的力度,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发挥企业引才的主体作用,推进柔性引才,支持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引进创新人才。完善科技人才集聚与保障体系,推动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

    培育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以无锡产权交易所为依托,形成知识产权交易、国有产 权交易、金融资产交易、股权登记托管、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招投标、中小企业投融资等涵盖知识产权、股权、物权、债权、收益权、不良金融资产、公共资源、专项采购等各类产权交易的区域性要素市场,积极致力于为广大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力争在2017年实现交易量突破150亿。

    政策保障到位:激发示范区创新创业活力

    参与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志着无锡已经融入国家发展轨道,对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应该说,对于正处在历史上一个特殊困难时期的无锡来说,经济发展既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更是担当着负重爬坡的艰巨任务。此时,无锡人比任何时候更能感悟发展是硬道理的深意。

    “无锡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相紧密结合。全市要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进一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在新的起点上重振无锡产业雄风。”李小敏说。

    有了发展定位,有了发展思路,有了发展目标,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并把国家优惠政策落实保障到位,才能真正激发出示范区创新创业的活力,实现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创新发展的又一块“试验田”。这是无锡各级领导形成的共识。

    “无锡《三年行动计划》中,除了明确要落实好中关村‘1+6’政策,积极推广先行先试新四条政策外,同时还出台了一揽子配套政策。”吴建亮说。

    全面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精神,由财政资金资助形成的知识产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归承担单位所有,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低于50%。

    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在“一区三核多特”范围内,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研究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推动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着力发展以“首投”为重点的创业投资、以“首贷”为重点的科技信贷、以“首保”为重点的科技保险,深化“创投先行、信贷跟进、担保支持、上市助推、多种金融工具并举”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创投机构和专业管理团队,探索与国际知名创投机构联合设立投资基金。设立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提高财政资金风险容忍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扩大国有担保机构资本规模,发挥科技担保、科技保险、专利保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信贷投入。推动科技金融机构加强对示范区内企业的金融服务,为科技企业进入“创业板”、“新三板”等融资提供服务。加快推进省 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引导科技和金融资源更快更好地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配置。

    吴建亮介绍,无锡还在《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六个方面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协调和领导。建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强化各板块的建设主体责任,制定各自规划和实施方案。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协调市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范围,做好服务工作,并协调相关部门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宣导窗口”。

    建立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考核考评机制。完善示范区考核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突出集聚创新要素、增加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孵化中小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内容,引导示范区更大力度地推进创新和提升效益。强化各地区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考评结果的运用,对考评结果进行综合研判,为市委选干部配班子提供重要参考。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的精神,制定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办法,实施重点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引导、创新能力建设和“太湖人才”五类科技计划。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发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资金(基金)的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加大对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科技研发投入的比重。强化科技计划的全过程管理,推进科技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绩效。

    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以科技人才、 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服务为主,发展一批新型科技服务业态,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明显提升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探索建立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的统筹整合,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探索知识产权综合执法制度,推动跨部门联合执法,完善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大案件会商通报制度,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推进知识产权执法信息公开。

    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着力形成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导向,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业者的表彰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无锡《三年行动计划》,吹响了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集结号”。眼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无锡人,在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征程上,用激情与梦想,智慧与胆识,正在书写着新的答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