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设计,围绕中国需要
——写在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成功之际(中)

    本报记者  矫 阳

    这个秋天,利用尚未通车的大同至西安客专,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太原至原平建起了一段高速铁路综合试验段,长86.6公里,被称为大西高铁综合试验段。线路横贯在充满沟壑的黄土高原。

    将有2000余人陆续在沿线安营扎寨。他们分别来自中国铁路总公司、中车集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

    我国高铁历史上试验项目最全、参试单位和人员最多、试验时间最长,即中国标准动车组最后的动态试验和相关高铁部分试验将在这里完成。

    中国铁路史上规格最高的单个科研项目

    “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是迄今中国铁路史上一个最高级别的单个科研项目,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盛光祖任组长,副总经理卢春房任副组长。

    自2012年开始,在铁道部的主导下,中车集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集合各个厂家、体系的优势力量,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协调创新,共同开展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制工作。

    “数十年持续的高铁项目追踪和各种创新,以及近十年的运营实践,使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研制快速推进。”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发展部主任周黎说。

    历经一年半的激烈争论和反复比选,2013年12月,中国标准动车组完成了总体技术条件制定。2014年9月4日,盛光祖率领所有部门负责人,和参与中国标准动车组设计、研发、制造的有关单位负责人及各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审定“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的设计方案。

    这样高规格的单一项目评审在中国铁路史上也是头一回。

    60多次技术设计联络协调会议

    10月26日上午9:05分,“蓝海豚”驾驶室内。司机王涛直视前方,右手握着一个单手柄,将动车开上了大西高铁综合试验段。仅两分钟,时速便飙升到300多公里。

    王涛是太原铁路局一名优秀的动车司机,几乎开过所有动车车型。“原来的车型仅手柄一项,就有一到三个,牵引、制动和提速各司其职,中国标准动车组将这些功能按新标准统一至一个手柄,操作起来十分便捷。”

    “统型过程十分激烈。技术方案设计一年多时间,仅技术设计联络协调会就开了60多次,基本每周一次。”中国铁道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标准动车组总体技术组组长王悦明说。

    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辆所科管部主任张波介绍,仅一个“动拖比”方案就争论了几个月。

    什么是“动拖比”?原来,在引进技术谈判时,青岛四方选择的是川崎重工,而与长客股份合作的外方是德国西门子。一列动车为8个车厢编组,前者引进的技术体系是,六个车厢下挂电机,拖动两个车厢,为“六动两拖”;后者则为四个车厢下挂电机,拖动四个车厢,为“四动四拖”。

    两种技术体系各有千秋。中国标准动车组究竟采用哪种“动拖比”?双方展开了白热化的争论。最后双方达成共识,按中国需要为标准,最终确定采用“四动四拖”方案。

    什么是中国需要?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环境最复杂,有高寒高铁、抗大风沙高铁和沿海高铁,且连续高速运距长。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高速动车组的需求,即多样化。

    由于采用先进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中国标准动车组融合了既有的西门子、川崎重工、阿尔思通和庞巴迪四大技术平台,实现了技术兼容和优化升级统型,达到了自主化、标准化的预期目标。

    在国际上首创不同厂家动车组重联先例

    “蓝海豚”和“金凤凰”外型相异,分别由四方股份和长客股份生产制造。之前,由于两家公司引进的技术平台不同,牵引、网络等子系统全部自成一体,制造的动车组也互不兼容,严重制约了中国高铁的运营维修以及出口。

    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平台让“蓝海豚”和“金凤凰”神奇地连接在了一起。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相当于人类的“大脑”,它控制和监视着列车上各种设备,承担着列车所有控制信息和故障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

    “两列不同厂家制造的动车组互联互通重联运行,需要网络系统协调列车几十个子系统、上百个控制器、上千个不同类型的数据传感器协同工作,这也是中国标准动车组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两车的电路哪怕有一丝排斥,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网络系统协调组组长赵红卫说。

    按照中国标准动车组设计方案,两家企业制造的“蓝海豚”和“金凤凰”,已顺利通过静态和低速试验,将在大西高速试验线进行全面的高速试验。

    “不同速度等级动车组相互救援、相同速度等级动车组重联运行”是中国标准动车组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的互联互通目标。互联互通的顺利实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不同厂家生产的动车组不能够重联运行的问题,在国际上创造了两个厂家动车组重联的先例。

    “中国标准动车组2013年12月完成总体技术条件制定,2014年9月完成方案设计,2015年6月下线。实现了互联互通,关键部件和易损易耗件的统型互换,并提高了列车的智能化。”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管理部副主任齐延辉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