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李银华:百炼钢成“绕指柔”
本报记者 唐 婷

    ■企业一线创新力量 

    红色安全帽,梳着马尾辫,挽着袖子的卡其色工装,眼前的李银华看上去朴实无华。采访中,她一再向记者摆手,恳切地说:“别把我写得太好了,我只是做了自己分内的工作,多写写我们的集体吧。”今年33岁的她,是武汉钢铁集团鄂钢公司宽板事业部的一名技术员。

    日前,跟随李银华的脚步,科技日报记者一行走进鄂钢宽厚板轧制车间。一块块火红的厚钢板吐着热气,在辊床上几经翻转、拉伸,仿佛“揉面”一样被“抻”出预设的厚薄长宽。在参观通道里远望着,也能感受到一阵阵扑面而来的热浪,机器的巨大轰鸣声使得人们只能以耳语的方式交谈。

    工作7年来,武钢集团劳动标兵、湖北省五一巾帼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带给李银华的不只是欣喜,时常也让她感到“压力山大”。“得到了这么多荣誉,大家都看着你,就更没有理由懈怠了。”李银华说道。

    质量检测技术员是李银华在鄂钢的第一份工作。为了更好地掌握质检工艺和操作技能,在质检中心工作的近一年里,她先后在热处理、金相检验和机械试验等实验室轮岗。很快,机敏好学的她引起技术中心板材室的关注,希望能调她过去从事宽厚板钢的新产品研发。

    面临新的选择,在质检中心干得顺手的李银华有些犹豫:“技术中心是公司重要的科研部门,当时刚投产的宽厚板钢对鄂钢来说也是个新事物,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这样的岗位。”然而,她还是希望能在专业领域向更深和更广的方向发展,最终选择接受挑战。

    作为初学者,不分昼夜蹲守在轧制车间,全程跟踪一块块试轧宽厚钢板的轧制过程,记录试验数据,取样检测产品性能,对那时的李银华来说是家常便饭。她和同事先从跟踪试制45钢、Q235钢、Q345钢等较为简单的钢种做起,一起学习和探讨,为后期产品研发积累经验。

    全面了解宽厚板轧制流程及工艺后,李银华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她被任命为管线钢课题负责人。对李银华和鄂钢来说,管线钢都是全新的钢种,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管线钢是一种“高难度”的宽厚板钢,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耐压强度,还要求具有较高的低温韧性和优良的焊接性能,主要用于制造石油、天然气等的输送管。

    与其他钢种相比,管线钢还有一个令研发人员颇为挠头的难事:即使是同一规格、钢级的管线钢,项目不同,客户的要求会大相径庭。因此,管线钢项目只能一单一议,没有现成的生产方案复制。遇到紧急单子,李银华就需要和同事连夜召开专题会议,从化学成分设计到轧钢工艺进行讨论和分析。

    然而,在“李铁人”面前,所有的困难都化作了动力。从上网查阅文献了解相关标准、初步制定工艺流程,到选择坯料、试验生产、稳定质量,李银华带领同事们一步步攻坚克难,优化出一套工艺参数,最终试制出合格的管线钢板,产品质量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认证。管线钢新产品研发局面就此打开。

    2010年7月,鄂钢宽厚板生产线接到投产后第一单合同,为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生产直缝埋弧焊管用L415热轧钢板300多吨。同年,宽厚板生产线接到南海深水天然气研发项目(以下简称“南海项目”)荔湾浅海段用管线钢X65试制合同,产量达1500吨。由于试制的X65钢板的各项指标良好,2011年鄂钢接到南海项目荔湾浅海段用管线钢X65生产合同,产量6.6万吨。

    在南海项目建设前,国内没有生产过用于1500米海深的管线钢,复杂的海底环境对于管线钢的拉伸性能、抗腐蚀指标、落锤撕裂性能等提出更高要求。“我们研制的管线钢X65在用户组织的产品鉴定会上各项指标都名列前茅,随后在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我们的海底管线钢研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李银华介绍。

    作为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和在研发道路上的不断进取,为李银华赢得了鄂钢科研“小花”的美誉。“如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李银华工作室’已成为鄂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期待科研‘小花’能绽放出更耀眼的风采。”鄂钢科协工作部主任潘晓明表示。

    (科技日报鄂州11月20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