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之美,在乎山水;绿水青山,在乎可持续发展。
绿色的理念、绿色的生态、绿色的产业、绿色的方式……“绿色发展”,是安吉生态文明之魂。形成有活力的“绿色生态体系”,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重要的成果。
从2009年到今年,安吉进行了5年多时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带给百姓的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安吉,美丽乡村”。
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组专家,科技日报记者10月底来到安吉。只见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经济结构合理、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优美。安吉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和谐,科技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绿色发展”之路。
放弃“灰色”,选择“绿色”
安吉县委、县政府放弃“污染的GDP”,毅然关闭了33家污染企业,包括占全县1/3税源的孝丰造纸厂制浆生产线。开山挖矿,关闭矿山企业,243家矿山企业只剩下达标的17家。安吉县还规定不符合规定的企业一律不准落户。印尼金光集团一个投资近50亿元的造纸项目,投产后年税收可达10亿元,然而因为环保问题被淘汰……
如今,安吉境内西苕溪的水逐渐由五类、劣五类,变成了二类、一类水质。梅溪渔民张有根说:“现在水变清澈了,鱼又有人吃了。白鱼、鲤鱼啊,什么鱼都有……”
安吉县选择了绿水青山,选择了“绿色GDP”。
石矿曾是余村最大的收入来源,村里大多数人的生计都靠它。
当今天村里千年银杏树和娃娃鱼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美丽环境变成了“摇钱树”时,村民真切感受到了拥有绿水青山的幸福感。
如今,矿山被绿色环绕,一幅原生态的美景。村资产达到了450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礼堂、文化大舞台、灯光球场等文体设施。
安吉目前已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12个乡镇实现全覆盖,创建总覆盖面达到95.7%,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大竹海、生态游、农家乐……环境美了,安吉大做旅游文章。2014年接待游客120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7.5亿元。
不断赋予“绿色发展”新内涵
安吉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腾龙换鸟,淘汰消除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实施生态农业高端化战略,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实施生态工业高新化战略,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实施休闲产业高端化战略,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
在生态工业上,安吉县形成“2+5”体系,形成椅、竹两大特色产业集群,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积极探索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路子。
安吉的竹产业,是经济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
从根到叶、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安吉已形成竹产业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安吉现有竹产品配套企业2400余家,从业人员近5万,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就有11家。形成了竹质结构材料、竹装饰材料、竹日用品、竹纤维制品、竹质化学加工材料、竹木加工机械、竹工艺品、竹笋食品等产业格局。从卖竹扫把到做种类繁多的竹科技产品,安吉毛竹的“身价”已经从以前每百斤不足6元上升到每百斤60多元。
走进永裕现代竹产业生态博物馆,从各种竹制品的研发上,我们看到了竹制品到全竹产业链,形成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模式。
在生态农业上,形成(8+1)体系,安吉白茶、生态竹笋、生态禽畜等优势精品农业,大力发展与中国美丽乡村相适应的特色休闲农业。现已建成4个万亩现代园区、60个10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1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0个绿色农业精品园和20个休闲农业与以乡村旅游景区。白茶是安吉特产,从一株茶树到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科技支撑,“绿色发展”才可持续
这是安吉一条重要经验。近年来,安吉县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14年全县R&D经费投入6亿多元,占GDP比重2.12%;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支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家;重大创新平台作用显现,竹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中介机构。全县120多家企业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建创新载体……5年来,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安吉县共投入73亿元进行了“新型竹塑复合板材生产项目 ”“太阳能高效率电池片生产项目”等45项科技项目,保障“绿色发展”可持续。
森林覆盖率72%,植被覆盖率75%。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2%以竹产值。2014年安吉实现财政总收入50.05亿元,是2005年的6.41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562元;三产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安吉,成为全国唯一的美丽乡村规范标准制定县。
“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是如此明显,如此巨大。”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说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有说不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