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开创产学研发展的“临沂模式”
——访山东省临沂市科技局局长沈如茂

    编者的话 前不久,国家科技部颁布了第三批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名单。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竟有两家企业榜上有名,目前,该市在山东省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排名列第二位。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如何实现科研高端平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的?日前,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当地科技局以及典型企业,了解到当地在产学研工作中的一些新思路新模式,今天本报刊登一组报道,希望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日前,国家科技部颁布第三批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名单,山东省共有七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临沂市独占两家,分别为金正大集团建设的“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林集团建设的 “节能液压元件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此,临沂市已拥有3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在山东省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排行榜上名列第二位。

    临沂市地处沂蒙老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不足。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一个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实现了科研高端平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这得益于临沂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独辟蹊径开创出一条产学研深度结合的“临沂模式”。

    那么,产学研发展的“临沂模式”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对欠发达区域发展又有什么借鉴意义?不久前,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临沂科技局局长沈如茂。

    走出“第一公里”

    “一般都说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是,我们提出要解决‘第一公里’的问题。”沈如茂开门见山地说。

    临沂位于山东东南部,面积17000多平方公里,但平原面积仅占三分之一,其余大部分地区皆为山区、丘陵地带,人口近1100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一个市。

    “从经济体量、结构、资源开发能力、人才支撑条件来看,我们是欠发达的。从科技角度看,仍然没摆脱落后的格局。”沈如茂分析道,“如果简单复制北上广的成功经验,我们是没有出路的”。

    针对科技创新资源薄弱的现状,临沂市政府领导提出,科技工作要紧紧依靠产学研合作。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临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并通过组建研究院,在探索欠发达区域科技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实验。

    “我们当时的切入点,是以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省科学院等单位做主渠道,从点上引进技术,帮助企业选专家,帮助专家选企业。”沈如茂回忆说。

    临沂市科技局对当地企业的筛选可谓“眼光独到”,“我们不光看它规模,我们重点看它有没有创新能力,有没有产业发展格局,有没有诚信的品性”,沈如茂说。另一方面,在筛选合作项目上,临沂市科技局有一个“硬杠杠”,“就是在行业里一步到位,高举高打,这样的对接效率非常高”。

    “实际上,筛选出项目还不是走出‘第一公里’,许多产学研合作项目一到协议阶段就走不下去了。”沈如茂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互信度建立不起来,“一个项目企业家认可,专家也认可,那么,怎么走第一步呢?第一步还是有风险的,转让技术需要企业家投钱,如果投的多,企业家觉得风险太大,不确定因素太多。这时就需要我们的协助,整合资源,化解风险,推动项目开展。这样‘第一公里’就走出来了,以后就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临沂市已将深化产学研合作作为该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通过打通临沂与国内外科技高地的合作渠道,借助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创新资源,实现临沂科技事业的腾飞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目前,临沂已与国内120多所大院大所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创建了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6个省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29个省院士工作站。现代农业领域通过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合作,集中突破了新型肥料、高端农业机械、农产品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并建成了“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园区”。

    瞄准“有限目标”

    “科技工作没有边界,如果没有重点,科技工作就没有突破点。”沈如茂说,“我们实力有限,资源有限,经费有限,所以我们提出‘有限目标’”。

    他进一步解释,所谓有限目标就是盯住临沂市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所有的产学研工作都是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要背靠政府,围绕中心,上联专家,下联企业。”围绕中心就是要找准临沂主导产业是什么,优势资源又是什么。以此为基点在临沂选择适合的企业,进而开展产学研合作。

    “临沂最大的资源是农产品资源,真正大块头企业没有不和农业有关系的。” 沈如茂举例说,像金正大这样的复合肥产业,就是临沂的主导产业,也是临沂在全国的优势产业。“这次拿到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们所有的科技系统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就全拿到了。现在已经是金正大反哺我们临沂了,我们的服务已经是次要地位了,因为它的资源整合能力已经非常强,已经达到筑巢引凤的高级阶段。这时他们产学研的境界、档次就不一样了,他们已经直接走到国际引领标准,代表国家做出科研规划,实现全球整合资源。”

    依托临沭新型肥料产业优势,临沂市争创了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建成了国家火炬计划复合肥特色产业基地、省级新型肥料创新型产业集群,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5%以上。截至目前,临沂市已创建了五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上半年,5个基地相关产业共完成销售收入629.94亿元,利税54.12亿元,分别占所在县区总产值、总利税的48.5%、47.8%。

    “像金正大这样的企业,我们临沂要是有10家的话,科技局就是非常热门的单位了。”沈如茂笑着说。

    坚信“平台为王”

    要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以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化。

    沈如茂说临沂科技创新工作要坚持提倡“平台为王”,“我们所有整合资源都瞄着这个平台建设,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提出的产学研‘三螺旋理论’,指出平台越强整合能力越强,整合能力越强越会促进平台建设。”

    截至目前,临沂市共建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80家,其中国家级18家,位居山东省前列。在18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中,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位列全省第二位,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位列全省第四位。

    据了解,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及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等,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有行业唯一性和排他性,代表了该领域全国科技创新最高水平。

    “项目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先,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优先,有独立的研发机构的企业优先,所以,一旦创新平台建成运转起来,这个平台就有强大的整合能力,这些国家级平台拿下来以后,所有高层专家就会瞄着这个平台,企业在这个行业就有了领导地位。” 沈如茂说。

    近年来,临沂重点以企业为中心开展创新平台培育工作,2013年后企业创新平台数量大幅度增加,企业创新平台数量占全市创新平台数量的比例已达90%以上,充分发挥了企业在科技平台创设、创新资源汇聚和研发人才聚集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创新平台有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2011年以来,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实验面积达23.8万平方米,科研设备9007台套;累计投入科研资金49.85亿元、承担省级以上科技专项666项、授权发明专利700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技术标准225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440项,分别达到了全市创新平台总量的25.8%、28.3%、32%、21.9%、21.8%;带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91.1亿元。鲁南制药集团设有中药制剂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手性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科技进步奖27项,跻身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连续4年纳税居临沂市工业企业第一位。金正大集团建有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成为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

    据统计,2011年至2015年6月,临沂各类创新平台共聚集研发人员37362名,科研投入累计达194亿元;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355个,授权发明专利2187件,发表论文1733篇,出版科技著作187部,主持或参与制修订标准1027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019项。

    今年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建立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孵化体系的任务,确定以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人才、技术和产业承载能力,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带动产业升级。“我们在省科技厅的整体谋划指导下,将不断壮大‘地方队’形成群体,积极培植‘省队’形成骨干,择优冲击‘国家队’树立标杆,打造平台建设‘梯队’,形成创新生态体系的整体骨架。”沈如茂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