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6日 星期五
《蚁人》告诉你: 别惹蚂蚁!
文·本报记者 王婷婷

    据11月4日的统计结果,美国漫威影业出品的科幻片《蚁人》,中国内地上映以来票房已接近6.5亿。在这部以草根英雄为主角的好莱坞影片中,一群极为出色的“群演”(群众演员)功不可没,以惊人的“才艺”帮助主角完成了各种任务,惩奸除恶、维护正义。它们,就是蚂蚁,看似很容易被“一脚踩死”,但却是小小超级英雄。

    子弹蚁:被它咬了就像被子弹射中

    情节还原:电影中,子弹蚁作为蚁人的帮手,更准确的说是打手,与敌人“近身肉搏”,它们嘴下毫不留情,被咬的人忍受的是被子弹射中一样的痛感。

    子弹蚁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蚂蚁种类之一,最初生活于亚马逊热带雨林,体长2.5至4厘米。这种蚂蚁因被它蛰咬后,疼痛感像被子弹射中一样而得名。

    昆虫学家克里斯托福·斯塔尔曾制作了一个指数图表,把各种不同昆虫叮咬产生的痛感进行了排级,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亲自尝试。在被子弹蚁咬后,斯塔尔形容这是一种“纯粹、强烈的剧痛,如焰火划过夜空,就像赤脚走在火红的木炭上,而且还有3英寸长生锈的钉子扎入脚后跟里”。更要命的是这样的感觉会持续24小时,但所幸不会留下永久性损伤。

    这么厉害的“狠角色”,在成都却有人试图将它蒙混过关,带入中国。10月30日和11月1日,成都空港口岸连续从来自德国的入境快件中截获活蚂蚁,据报道,这些活体蚂蚁以虚假申报的方式意图从德国辗转空运至成都,在空港入境快件中被截获。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核对,两批次蚂蚁共有1012只,为两种蚂蚁,其中一种就是子弹蚁。经过长途跋涉,有些被圈养在试管中的蚁后已经产卵,通过管壁,可以清楚看见像细细密密的水珠状的虫卵。专家提示,这种蚂蚁在国内缺乏天敌,会给本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风险,进而造成外来生物物种入侵。

    火蚁:用身体筑起“诺亚方舟”

    情节还原:电影中,主人公要通过供水管道潜入任务地点,在“波涛汹涌”的水管中,他脚下踩着火蚁用身体搭造的“蚁筏”乘风破浪。

    火蚁生活在热带地区,亚马逊雨林也曾经是它们的家,它的名字同样与它带给人类的痛苦有关——被它咬伤后如火烧般疼痛。而这种蚂蚁的另一种才能也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今年10月,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暴发了一场洪灾,摄影师拍摄到了一组画面,许多火蚁抱团形成“蚂蚁岛”漂浮在水面上躲避灾难,这与电影中的情节如出一辙。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曾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火蚁们能够用他们的口、爪、腿上的吸附垫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能够漂浮的结构。研究者们还表示,这样的“蚂蚁筏”足以抵挡波浪的冲击,而且其结构能够分裂重组成不同的形态,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这种用身体搭建的“诺亚方舟”大约100秒左右就能合体完毕,并可以承载几千乃至上万“乘客”在水上漂浮长达数星期之久。

    另一些研究人员发现火蚁还有一种更酷的行为方式。为了避免被水淹,战胜洪水,火蚁们学会了拟态液体,也就是蚁群的行动方式像流动的粘稠液体一般,它们依照粘滞液体的物理学规律来移动,寻找下一个合适的栖息地。

    疯蚁:NASA也怕了它

    情节还原:电影中,最后击败大boss完成任务,需要破坏建筑物内的“特斯拉线圈”,完成这项任务的是疯蚁,它们拥有难以置信的电磁发电和导电能力。

    火蚁有着搭造“诺亚方舟”的本事,但疯蚁出现时,它们怕了。《科学》杂志的研究文章曾指出,黄疯蚁有独门“秘笈”使其不惧火蚁毒液。当被火蚁毒液喷到后,黄疯蚁的腹部腺体会分泌一种蚁酸,中和毒液,成功解毒。德州大学入侵物种专家李布隆表示:“这可能就是为何黄疯蚁所到之处,火蚁就消失的原因。”

    黄疯蚁是一种原生于南美洲的蚂蚁,来自巴西和阿根廷。它们体型小,仅约3.2毫米长,能钻入许多小空隙,造成汽车电路元件、电脑等许多电子产品受损,甚至手机也不放过。就算它们啃咬电器时被电,将死之际仍会释放信号,吸引其他疯蚁,其尸体也会造成短路。研究估计,光是2012年在美国德州因为疯蚁造成的损失就近1.5亿美元。

    为预防这种可怕的蚂蚁,包括美国宇航局(NASA)在内的一些机构,位于危险地带的设施,近年都会预防性地喷药,以防止系统主机、电线等被咬坏。

    木工蚁:这架“专机”不靠谱

    情节还原:蚁人的座驾是一只叫“安东尼”的木工蚁,在学着驾驭安东尼时,由于过于惊险刺激,蚁人“晕机”了,而这只电影里唯一一只有自己名字的蚂蚁最终牺牲了。

    蚁人的这部“专机”成了电影的最大槽点之一。如果蚁人的这项技能可以用在现实生活中,那就尴尬了,因为蚁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是,首先要让木工蚁长出翅膀。

    来自果壳网的一篇文章指出,蚂蚁只有在繁殖期间才会长出翅膀,大部分蚁群在春季繁殖,所以对于温带气候,一年里大部分时候都不会有长翅膀的蚂蚁。只有对付发生在4月到8月期间的犯罪时,我们打击犯罪的英雄才有飞蚁当坐骑。

    “更糟糕的是,蚁翅很容易脱落——它们本就不是常驻器官。一旦完成交配,雄蚁就会死亡。雌蚁则会落到地面,撕下翅膀,开始挖掘新蚁穴。” 昆虫学家、知名科学博主“Bug Girl”还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交通依赖飞蚁的后果很可能是,飞蚁载着蚁人扑进了一场激情性事,随后蚁翅脱落,蚁人坠落大地一命呜呼。”

    ■延伸阅读 

    “槽点”也能让我们学到知识

    科幻电影上映后,关于科学逻辑的吐槽一定会让观影人吵成一片,可以说没有吐槽的科幻片就不是好的科幻片,《蚁人》也不例外。这部电影中的“槽点”不少,看看这些来自专家的吐槽,同样能够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

    槽点1:蚂蚁不是那么好控制的

    电影中,蚁人斯科特·朗用戴在耳朵背后的一个特殊装置召唤蚂蚁,操控蚂蚁战斗,还可以调皮地让蚂蚁往咖啡里放几块糖。

    实际上,蚂蚁主要是靠信息激素来传递信息,信息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蚂蚁通过嗅觉和味觉系统来感应它,并影响行为。

    同时,由于蚂蚁的思维构造系统比较简单,所以很难接收复杂指令,主要以攻击、防守、觅食和跟随为主,很难完成一群蚂蚁倒挂和将方糖放入茶杯中的任务。

    槽点2:是“她们”而不是“他们”

    电影中称呼蚂蚁的性别主要用的是“他”,指的是男性。但是在蚂蚁世界中,雄性蚂蚁数量很少,而且主要承担繁殖任务,交配之后就会死掉,因此在电影中与蚁人并肩作战的蚂蚁,绝大多数都是母的。

    科学家告诉我们:“你一生所见过的所有蚂蚁几乎都是雌性”“雄性无足轻重……你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只在特定季节出现,而且现身的时候连个能干活的下颚都没有”。

    槽点3:变狗那么大,蚂蚁做不到

    影片的结尾,一只意外变身的蚂蚁体型像只大丹犬,从餐桌下伸出头来接受小女孩的喂食,画面很温馨但实际很“狗血”。

    关于蚂蚁的肢体结构和外骨骼强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问题:如果蚂蚁有德国牧羊犬那么大,会发生什么?正确的答案是它会因为自重垮掉。事实表明,按比例增加也是有上限的。尽管看一个小孩在餐桌上喂一只巨型的蚂蚁宠物的确令人赏心悦目。

    槽点4:蚁人应该有点蚂蚁味儿

    蚂蚁通过体表覆盖的化学物质辨别敌友。同一窝蚂蚁的化学特征相似,它们每天都要把这些油乎乎的东西涂到身上。所以说,蚁人得具备蚁巢的烃类特征才不会遭到蚁群的袭击。

    不同的蚁群有各自不同的烃类特征,入侵者必须模拟这些烃谱才不至于被消灭。骗倒蚂蚁也不无可能——有些捕食者能以不可思议的精度去模仿告警信息素的“气味”,来散布恐慌和迷惑;而有些蜘蛛似乎能利用化学方法,让自己对蚂蚁隐身。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