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行动派
BIM应用、无纸化交付、建材电商平台……当前,我国建筑业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行业的生产品质和施工质量,但在工程项目各方沟通协作、资源传递、统筹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种种“瓶颈”。
在此背景下,上海宝冶集团自主研发的“云平台”应运而生,并为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维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以其多方协作、精细管理、直观简单等特点,实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三个“转变”,全面提升了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从“单兵”向“协作”转变
深圳市人民医院项目是深圳市2015年三大重点工程之一,工程量大、交叉施工繁多、各专业协调配合度要求高,诸多难题让项目参建各方感到莫大的压力。
“云平台”的应用打破了这种状态,总承包方之一的上海宝冶在开工之前积极部署,试图用互联网新技术带领各方走出困境。
业主方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的王宁刚上手“云平台”就尝到了甜头,过去开工程例会,会前要在QQ群中发布信息,临到开会前还要逐个电话通知,尽管如此还经常有人缺席会议。运用“云平台”之后,情况则大为改观。点开首页的“文件”、“通知”等栏目,在下方输入内容按一下“发布”,就能在手机端收到短信通知。
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得到了业主的极大认可,在软件推广初期就要求总包、监理、设计各方部署实施“云平台”,应用软件对往来邮件、信息、文档、资料等进行协同管理,保证各方通信畅通。
“在工程建设中,总承包单位在管理各个专业分包时很难明确工作界限,容易造成施工工序的遗漏,项目各参建方缺乏有效交流,无法形成战斗合力。”上海宝冶集团副总工程师、BIM中心主任龚利文把平台比作一个“大池子”,项目各方从四面八方向这个“大池子”里不断融合,并产生各种“化学反应”,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场面,用她的话说,“所有的问题都拿到池子里去‘融一融’。”如此一来,沟通方便了,配合默契了,问题也“融”开了,整个项目团队的战斗力也就上来了,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项目效益随之日渐凸显。
从“粗放”向“精细”转变
谈起项目管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烦恼:海量图纸杂乱无章,要用的时候无从找起,项目竣工后资料经常丢失,经常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云平台”对症下药,轻松解决了这一“顽疾”!打开深圳市人民医院项目“云平台”可以看到,图纸被划分为16个专业,设计方可以上传图纸和变更,项目各方可以自行调阅下载,还能在平台上对文档进行集中储存、在线查阅和一键归档。
在过去,施工现场的问题照片通常需要现场管理人员手机拍照后上传至微信群或者QQ群,资料不仅分散且不便管理。“如今只要登陆手机客户端,拍照后可以一键上传,真正实现了掌上办公。”深圳市人民医院项目陈云介绍说。
“‘云平台’还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对任何业务‘私人订制’工作流程。”上海宝冶BIM技术负责人李桦对记者进行了演示,根据用户“订制”的程序,可以发出具体的工作任务。“简单来说就是你想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保证流程管理的最高效。”李桦说。
让项目管理人员感到高效便捷的背后,是上海宝冶BIM中心对“云平台”长达近两年的探索开发与逐步完善,用汗水和智慧实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
从“复杂”向“简单”转变
“过去项目管理人员想查看BIM模型比较困难,需要专人协助指导,对电脑版本、配置都要求都很高。”深圳大学西丽校区BIM项目经理田正佳介绍说。
如今,无论是施工人员做施工参考还是BIM工程师做模型审阅,通过“云平台”都能做到简单、快速查阅。
能使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就是不简单!平台实施经理娄天举了一个例子,“云平台”根据BIM模型中的构件种类、尺寸、类型等信息进行工程量统计,自动生成明细表,生成5D成本曲线,辅助工程预算、结算,有效控制了工程成本。
目前,上海宝冶已在珠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苏州高新金鹰商业广场、上海真如A6地块等23个大型项目中全面部署应用“云平台”,实现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无缝对接”,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模块数据“高度耦合”。
“‘云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让项目管理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在未来的工程管理中一定大有可为。”上海宝冶集团总工程师刘洪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