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在享受着新一轮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发现自己的网络购物过程和上网浏览记录已经被互联网悄悄地记录并分析了,这或许会让人们产生被窥视的紧张感,有人已经发出质问,是谁赋予了互联网来分析个人行为的权利?这个难题的背后,就是大数据与城市开放之间的一个博弈难题。
开放包容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像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宝库,已经成为一种新型资产。如何开发并利用好这些数据,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既期待着能通过数据挖掘更加精准地分析市民生活的常态需求,科学有效地开展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以便于更好地服务市民,却又不得不去考虑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如何开放这些数据?哪些数据可以被开放出来?这些数据到底可以给城市带来什么样的收益?
事实上,城市规划和建设者也好,普通市民也好,不管你愿不愿意,世界已经在变得越来越透明了,不得不在主动和被动中开放越来越多的数据。开放数据的驱动力之一是为城市带来“智慧”,这种“智慧”既体现在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中,也体现在市民更舒适便捷的生活中。城市“学习”,是为了读懂“你”,然后才能为“你”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才能变得越来越“智慧”。这种“学习”的前提是如何更好地开放、分析和利用数据。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巨型系统,其学习与个人的学习类似,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城市“自我学习”与市民“智慧”学习又是相互作用的,你在学习如何使用城市设施的同时,城市也在学习如何更加智慧地服务你。对于城市而言,这种带来城市“智慧”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城市自我成长能力的体现,也塑造了一个城市的性格,城市越来越“善解人意”,渐趋人性化,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民的相处更加融洽和谐,城市政策制度更加细致完善。通过城市系统的“自我学习”和市民的“智慧学习环境”体验,可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市民需求相互契合,从而使得一个城市创新有活力、体验更宜居。
当然,除了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和变化,还有诸如物联网、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都会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国家科技部“863智慧城市”首席科学家熊璋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发展的目标是:第一,建设幸福宜居的信息化城市;第二,打造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机制。可见,智慧城市在宏观层面注重的是城市创新的发展环境,在微观层面注重的是市民宜居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两个核心。
这两个核心是智慧城市进化过程的双引擎,也是促进智慧城市进行良性动态运行的核心内容,还是提高智慧城市建设品质的重要途径。
从理论上讲,智慧城市中的“市民宜居体验”是指城市居民在智慧出行、智慧居家和智慧学习三个方面的良好舒适感受,是基于深厚的技术储备、丰富的高端人才资源和开明的思想文化氛围所形成的综合环境。智慧学习是构建技术储备、人才培养、开放思想的根本途径,是维持良好综合环境可持续运行的动力来源。而智慧城市中的“城市创新活力”是基于智慧学习构建的创新文化、便捷交通和协同机制的综合环境,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创新效率和人才的创新发展,促进了科技支撑市民宜居体验的作用。因此,智慧学习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双重含义,即城市系统进化的“自我学习”过程和市民的“智慧学习”环境体验。
让人类拥有更精彩的城市生活就是智慧城市的终极目标。从城市智慧建设内容来看,智慧学习是提升市民智慧的基本方式,使市民更有素质和能力地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是提高市民精彩宜居体验的根本性途径。
著名管理学家罗素·艾可夫(Russell L. Ackoff)认为,学习是从个人和集体上都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期望的过程。因此,在智慧城市中的智慧学习环境是满足城市和市民发展需要和期望的一个过程,它就像智慧城市运行中的动力源一样,让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更加宜居和富有创新活力。